[发明专利]一种联动式假肢手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362523.5 | 申请日: | 2018-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0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 发明(设计)人: | 朱金营;易建强;胡宾宾;李加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F2/58 | 分类号: | A61F2/58;A61F2/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芊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1 | 代理人: | 彭秀丽 |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拇指 支撑板 转轴 齿轮驱动装置 驱动齿轮 相对旋转 联动式 驱动驱动齿轮 捏合 繁琐结构 方向旋转 换向齿轮 驱动连接 转轴旋转 假肢 假肢手 开合 下端 | ||
1.一种联动式假肢手,包括齿轮驱动装置(1)、两支撑板(2)、位于所述两支撑板(2)上方的拇指(3)及与所述拇指(3)捏合的手指(4),所述手指(4)通过设置在所述两支撑板(2)之间的第一转轴(5)与所述两支撑板(2)形成相对旋转连接,所述拇指(3)通过设置在所述两支撑板(2)之间的第二转轴(6)与所述两支撑板(2)形成相对旋转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3)与所述手指(4)之间设置一连杆(7),所述连杆(7)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手指(4)和拇指(3)上;所述拇指(3)或手指(4)中的其一下端处设置一驱动齿轮(8),所述齿轮驱动装置(1)与所述驱动齿轮(8)间形成驱动连接;所述齿轮驱动装置(1)驱动所述驱动齿轮(8)旋转,所述驱动齿轮(8)带动所述手指(4)或拇指(3)中的其一绕对应的所述第一转轴(5)或第二转轴(6)旋转,使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带动所述拇指(3)或手指(4)中的其一绕对应的所述第二转轴(6)或第一转轴(5)向着相反方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7)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转轴(5)上方的所述手指(4)上,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转轴(6)下方的拇指(3)上,所述驱动齿轮(8)设置于所述手指(4)的下端,用于驱动所述手指(4)沿着所述第一转轴(5)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3)的下端插接固定一转接块(9),所述第二转轴(6)贯穿所述转接块(9)并与所述两支撑板(2)连接,所述连杆(7)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转接块(9)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3)的下端垂直设置一转接轴(80),所述转接轴(80)与所述转接块(9)之间形成旋转插接,被动驱动所述拇指(3),可使所述拇指绕(3)所述转接轴(80)左右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轮(8)为扇形齿轮,其端部与所述手指(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两支撑板(2)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转轴(5)和第二转轴(6)呈平行设置于所述两支撑板(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支撑板(2)的上端分别成型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凸板(10)和两相对设置的第二凸板(20),所述第一凸板(10)和第二凸板(20)分别向着所述两支撑板(2)的内侧延伸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转轴(5)铰接于两所述第一凸板(10)之间,所述第二转轴(6)铰接于两所述第二凸板(2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驱动装置(1)设置于所述两支撑板(2)之间的下部,包括驱动电机(11)、蜗杆(12)、蜗轮(13)和小齿轮(14),所述驱动电机(11)通过电机支撑座(30)与所述两支撑板(2)固定连接,所述蜗杆(12)与所述驱动电机(11)的驱动轴连接,所述蜗轮(13)与所述小齿轮(14)通过一固定轴(40)同轴设置,所述固定轴(40)设置于所述两支撑板(2)之间,所述驱动齿轮(8)与所述小齿轮(14)形成齿轮啮合传动,所述蜗杆(12)与所述蜗轮(13)形成啮合传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4)上设有用于改变手指尺寸的手指装饰层(41),所述拇指(3)上设有用于改变拇指(3)尺寸的拇指装饰层(3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装饰层(41)和拇指装饰层(31)的外表面均为圆弧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联动式假肢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4)包括通过所述第一转轴(5)同轴设置的食指和中指,或者所述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和小指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252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