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栅状双层模块化自行车停放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55143.9 | 申请日: | 2018-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7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芳;郭仪翔;王修磊;史昕彤;王维;李明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H6/00 | 分类号: | E04H6/00;E04H6/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模块化 自行车 停放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栅状双层模块化自行车停放装置,该装置由立柱、栅节模块、死点支撑杆、上层自行车停放架、小合页、大合页、单元稳定板和橡胶垫组成。上下两层的机械装置不同,下层:固定式,主要用于支撑整个单元,同时,前后错位安放,提高空间利用率。上层:整体大的结构和下层差不多,唯一改变的设计就是导轨的推拉式设计及可折叠设计,因上层停放自行车相对来说没有下层方便,存在高度差,所以采用滑轨设计,将自行车置于滑轨上,下拉卸载自行车、上推装载自行车,导轨采用双滚轮滑动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小摩擦力,整个装载卸载过程中全程采用人力驱动。相比于原有自行车单层停车位,该装置的适用性更加广泛,以得到市场上更好地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装置涉及一种具有栅状双层模块化结构的自行车停放装置,具体属于自行车架停放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自行车交通灵活、方便、省地,具有准时、快捷、门到门的优势,适合城市中短距离出行,也是公共交通重要的末端交通工具。因为不消耗能源、不排放有害物质,还被称为“纯绿色交通”。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的加入,自行车使用量骤增,随之而来的自行车停放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自行车停放不应影响道路正常通行,也不应影响市容市貌。然而,目前自行车停放杂乱无章,且停车装置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广泛存在,亟待解决。
当前停车装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空间引导;二是设施不佳,包括只划线不设停车架,停车架不美观、不实用,停车装置繁琐笨重,码放不整齐的现象;三是建筑停车搭配不科学。本专利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自行车收纳机械装置,查询相关专利技术如下:
2014年,专利CN201410126122.5公开了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该装置的特点是:采用垂直升降机原理,双层设计,将自行车停于一层,拉动第一、第二拉杆,由滑槽、滑道等传动,使自行车上升,停在二层。优点在于:纯机械结构,故障率低,存取便利。和本专利相比,其缺点在于:占用空间较大,上层停放自行车的同时,下层空间完全浪费,在有限的空间没有做到最大限度的收纳自行车,整个停车装置较为繁琐笨重,不方便管理与维护。
2017年,专利CN201711049550.2公开了一种可拼装自行车停车架。该装置的特点是:采用升降导向架对公共自行车实施垂直停放,采用电机驱动、滚珠丝杠结构实施对自行车的拉升和下降。和本专利相比,其缺点是: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一个车架只能够收纳一辆自行车,存取过程较为复杂,而且由电机驱动,传动装置复杂,遇到复杂天气易出现故障,难以普遍应用。
2017年,专利CN201711325550.0公开了一种多层立体自动化自行车停车架。该装置的特点是:全装置采用电机自动化驱动。通过夹臂固定旋转柱、电动推杆、壳体和中间轴等一系列机械结构协调配合,在电机的带动下,实现对自行的存取,方便快捷了不少。和本专利相比,整个装置结构较为复杂,稳定性稍差,且装置体积较大,拆装不方便,在空间狭小区域无法实现其该有的功能。
其他类似专利有:专利号:CN201110158407.3折叠自行车停车架;专利号:CN201611083990.5智能型自行车停车架;专利号:CN201730011004.4公共自行车停车架;专利号:CN201630565352.1自行车车架等。
通过对现有专利的研究分析,其中的设计思路有共性,同时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绝大多数已有专利的设计多半采用电控制,有优势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机构的复杂程度高,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自行车停放装置停车数量不多、空间利用率不足、存取车不便等问题,通过设计一种栅状双层模块化停车装置,由可折叠摆放模块、栅格模块、三角形死点结构、滑槽滑轨等机械结构协调配合,提供一种实现存取车快捷、空间利用率高的双层自行车收纳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栅状双层模块化自行车停放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51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