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水产病害菌活性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52076.5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75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贵;张凡忠;孟令红;李晓明;杨遂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13/00 | 分类号: | C07D313/00;C12P17/08;A01N43/22;A01P1/00;A61P31/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 |
地址: | 26607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代大环 内酯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水产 病害 活性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微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从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发酵产物中得到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在抑制水产病害菌活性方面的应用。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为式I所示化合物1和化合物2,化合物1分子式为C16H26O6S,结构式为式Ⅰ中的1,化合物2分子式为C16H28O7S,结构式为式Ⅰ中的2;本发明化合物均对水产病害菌鲇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rda具有显著抑制活性,有望发展成为新型水产病害菌防治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微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从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发酵产物中得到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在抑制水产病害菌活性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具有12元环骨架结构的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是一类主要由枝孢属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结构由12元环内酯中C-2位或C-3位被含硫侧链取代形成,本发明涉及的硫代大环内酯为C-2位取代的12元环结构。枝孢属真菌是子囊菌门中一个重要的属,至2016年文献报道有189个种。不同种的枝孢属真菌代谢物类型具有较大差别。本发明所涉及菌株为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根据文献调研,本发明涉及的两个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是新化合物,之前没有文献报道,也没有对其进行抗水产病害菌活性的研究。而本实验显示出其对水产病害菌的抑制活性使其成为抗水产病害菌的潜力活性分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发酵产物中获得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在抑制水产病害菌活性方面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为式I所示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分子式分别为C16H26O6S和C16H28O7S;
一种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将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于固体培养基中发酵,发酵产物使用乙酸乙酯反复浸泡萃取,合并萃取液进行浓缩,获得发酵粗提物;
2)粗提物进行减压硅胶柱层析,以梯度为20:1至1:1(v/v,下同)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梯度为20:1至1:1二氯甲烷-甲醇作为溶剂依次进行洗脱;
3)收集二氯甲烷-甲醇20:1洗脱得到的组分,进行硅胶柱层析,以100:1至40:1的二氯甲烷-丙酮洗脱。收集二氯甲烷-丙酮60:1的组分,再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使用65%乙腈-水为流动相,收集210nm波长下31.0min的吸收峰,得到目标化合物1;
4)收集上述步骤2)二氯甲烷-甲醇10:1至5:1洗脱得到的组分,进行硅胶柱层析,以20:1至3:1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洗脱。收集二氯甲烷-乙酸乙酯6:1的组分,再利用甲醇凝胶进行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2;
所述固体培养基为:每100mL天然海水中含大米70g,蛋白胨0.3g,玉米浆0.1g,甲硫氨酸0.1%。
一种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的应用,所述式I中所示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在抑制水产病害菌中的应用。
所述式I中所示硫代大环内酯化合物在制备新型抗水产病害菌药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20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