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48791.1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1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孙群;范佘明;王志勇;沈兴荣;蔡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式 两栖 水中 增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的上端与车体位于车轮上方的外侧固定连接;一非圆齿轮副,所述非圆齿轮副包括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传动连接;一轮毂外侧轴,所述轮毂外侧轴的一端与轮毂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轮毂外侧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从动齿轮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连接;若干三维机翼,若干所述三维机翼均与所述从动齿轮靠近所述支架的一侧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用性强、增加了推力,效果显著,提高了轮式两栖车在水中航行的快速性能,提高了总的推进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式两栖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
背景技术
轮式两栖车依靠发动机驱动车轮旋转来完成行驶,具备在陆地环境和水面环境行驶的功能,其在两种环境条件下的航行速度都是重要的性能指标。一般情况下,在陆地上的使用时间要远大于在水面航行的时间,因此,在满足总体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此类两栖车一般不配备专门用于水中航行的推进器,而是采用车轮划水产生前进的推力来实现航行。由于车轮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上部受到车身的遮挡作用,减小了车轮的阻力,而处在下部的车轮部分则起到了划水的作用,产生向前的推力,但是依靠这种形式产生的推力很小,总的推进效率较低。所以,提供一种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轮式两栖车通过车轮划水产生推力而航行前进,推力较小,推进效率较低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旨在提高推力和推进效率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的上端与车体位于车轮上方的外侧固定连接;一非圆齿轮副,所述非圆齿轮副包括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传动连接;一轮毂外侧轴,所述轮毂外侧轴的一端与轮毂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轮毂外侧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从动齿轮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连接;若干三维机翼,若干所述三维机翼均与所述从动齿轮靠近所述支架的一侧连接。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若干所述三维机翼的翼展方向均与所述轮毂外侧轴平行设置。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所述三维机翼的数量为2~5。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所述支架包括两连接杆和一横杆,两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均与所述车体位于所述车轮上方的外侧固定连接,两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一同与所述横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动齿轮固定连接。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所述支架呈“V”型设置,两所述连接杆的下端所述形成的夹角为60°。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所述支架还包括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连接杆的中点焊接,所述支架呈倒“A”型设置。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还包括:若干整流端板,若干所述整流端板的数量与若干所述三维机翼的数量一致,若干所述整流端板分别敷设于若干所述三维机翼远离所述从动齿轮的一端的端面。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若干所述整流端板的轮廓分别与若干所述三维机翼的剖面的轮廓一致。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若干所述整流端板的弦线分别与若干所述三维机翼的弦线一致。
上述的轮式两栖车的水中增速装置,其中,若干所述三维机翼的翼展方向均为水平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87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