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杀菌素的提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39169.4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1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罗汾;李小兵;赵光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瑞昊安科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H17/08 | 分类号: | C07H17/08;C07H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李渤;郭广迅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杀菌 提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杀菌素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发酵液的pH调节至8.5‑9.5,得到预处理的发酵液;2)将得到的预处理后的发酵液过滤并收集滤饼;3)将得到的滤饼使用甲醇‑水溶液搅拌浸提,过滤得到浸提液;4)将得到的浸提液过强碱性阴离子树脂脱色并浓缩至无甲醇流出,得到脱色浓缩液;5)在得到的脱色浓缩液中加入非水溶性有机溶剂萃取,收集负载有机相;6)向得到的负载有机相中加入酸水反萃取,收集反萃取相;7)搅拌状态下,调节得到的反萃取相至pH为9.0‑10.0,使多杀菌素以结晶形式沉淀出来,过滤,烘干,得到多杀菌素粉末。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最终获得的产品纯度≥99.5%,远远高于现有技术的方法能达到的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杀菌素的提取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从刺糖多孢菌发酵液中提取多杀菌素的方法,本发明还进一步地提供了将得到的多杀菌素粗品精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多杀菌素(Spinosad)是由土壤放线菌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经有氧发酵后产生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其主要活性成份为Spinosyn A(约占80-90%)和Spinosyn D(约占10-20%)。
Spinosyn A:R=H;Spinosyn D:R=CH3
多杀菌素结构式
多杀菌素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触杀及摄食毒性的广谱生物杀虫剂,为微生物源生物农药,高效、快速、低毒。目前有报道的多杀菌素提取分离的文献主要有吸附法和溶媒萃取法。
吸附法是利用一种适当的吸附剂,把发酵滤液中的多杀菌素吸附,然后用有机溶剂把多杀菌素从吸附剂上洗脱出来,再经浓缩后即可得到多杀菌素的初制品。吸附法的基本步骤是向发酵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丙酮等极性溶剂并充分浸取,过滤后,将滤液调至碱性,然后上吸附剂,再用有机溶剂洗脱多杀菌素A和多杀菌素D组分,其关键技术是吸附剂及吸附、解吸附条件的选择。例如(1)陶氏益农的Baker P J等[US5227295,1993-07-13]以HP-20ss吸附树脂为吸附剂,以0%~95%甲醇:乙腈=1:1(含0.1%乙酸钠)溶液梯度洗脱多杀菌素A和多杀菌素D组分,利用HPLC进行跟踪检测,并分段收集洗脱液,将多杀菌素洗脱液浓缩后将其用石油醚稀释,稀释液上硅胶层析柱,用石油醚和甲醇梯度洗脱,利用HPLC跟踪检测,分段收集洗脱液,分别得到多杀菌素A和多杀菌素D的洗脱液;(2)王琨等[离子交换与吸附,2005,21(5):444~451]用DM11树脂为吸附剂,最佳吸附pH9.5,上柱流速6BV/h,丙酮解吸流速1.5BV/h,回收率较高,达到85.8%;(3)胡西洲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4):397~399]采用XAD-4大孔树脂为吸附材料,pH=11,流速为1/6(L/min),加入2%氯化钠条件下,采用丙酮梯度解吸,得出XAD-4大孔树脂吸附容量为1.09×104μg/mL(湿树脂),吸附率为74.6%,解吸率为86.7%,收率达到64.7%;(4)李继安等[CN101560231B,2012-09-26]用大孔吸附树脂柱YPR-II为吸附剂,五倍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洗去水溶性杂质,然后分别用20、10、1倍柱体积的浓度为40%、60%、80%,pH分别为7.0、9.0、7.0的丙酮水溶液洗脱吸附柱,最后用100%丙酮进行洗脱,合并洗脱效价较高的收集单元,进一步精制得到了多杀菌素粗制品,提取总收率达到70.1%,产品纯度为9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瑞昊安科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瑞昊安科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91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