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洞高分子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30002.1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9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喜;张龙飞;田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喜人家(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28/00 | 分类号: | B29D28/00;C09J7/10;C09J7/30;C09J201/00;C09J177/00;C09J123/14;C09J12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分子 材料 制备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洞高分子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过程;S1、将待处理的可溶性天然纤维共聚物、可溶性聚酰胺共聚物、可溶性聚丙烯共聚物和可溶性聚乙烯共聚物充分混合,形成混合均匀的共混物;S2、将S1中制得的共混物铺设在成型槽内,并对成型槽内的共混物进行加热。本发明通过搅拌框和搅拌机构的作用对待处理的高分子材料进行充分混合,再通过出料机构将混合后的材料均匀的导入到成型槽内,从而通过通气机构对成型槽内的共混物通入氧气,通入氧气的地区就会形成胶联集团,未通入氧气的地区就会形成网洞,通过胶联集团使得贝壳粉易粘连在墙面上,通过网洞使得贝壳粉起到净化空气和防止结露和微生物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洞高分子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家里装修时,一般会使用到贝壳粉,贝壳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以及甲壳素,还有少量氨基酸和多糖物质,其具有不散发甲醛、苯、氨气、TVOC等有害气体,而且具有吸附这些有害气体的功能。因此,在装饰时人们常采用贝壳粉进行除去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材料,但是目前的贝壳粉不易粘附在墙面上,为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网洞高分子膜,便于贝壳粉易粘附在墙面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网洞高分子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网洞高分子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S1、将待处理的可溶性天然纤维共聚物、可溶性聚酰胺共聚物、可溶性聚丙烯共聚物和可溶性聚乙烯共聚物充分混合,形成混合均匀的共混物;
S2、将S1中制得的共混物铺设在成型槽内,并对成型槽内的共混物进行加热,则共混物加热后,增大分子的运动,从而使得共混物均匀的铺设在成型槽内;
S3、将氧气通入到S2的正上方,从而使得共混物内的分子进行分子自由装技术和硕聚反应后结成胶联集团,在没有通氧气的地区便形成了空洞;
S4、将S3的胶联集团进行静置冷却,从而形成带有网洞的高分子薄膜。
一种网洞高分子成膜材料的制备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机构,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成型槽,所述成型槽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成型槽的内侧壁开设有收纳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与收纳槽连通,所述收纳槽的内侧壁通过两根限位杆分别与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和第二安装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两根所述限位杆的外侧壁滑动套接有同一个搅拌框;
所述搅拌框的顶部转动连接有顶盖,所述搅拌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框上固定连接有出料机构;
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覆盖板,所述覆盖板上固定连接有通气机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座两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螺纹连接有多根把手螺栓。
优选地,所述搅拌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所述顶盖靠近转轴的一端转动套接在转轴的外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搅拌框外侧壁上的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远离伺服电机的一端与搅拌框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多根搅拌叶。
优选地,所述出料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搅拌框上的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固定连接有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轴,所述覆盖板靠近固定轴的一端转动套接在固定轴的外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覆盖板靠近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磁铁层,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与磁铁层匹配的铁块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喜人家(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万喜人家(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00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