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化烃装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26858.1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6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桢;蒲鹤;高鑫;宫宏;孙立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F17C13/02;F17D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化 装车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危化品装卸作业安全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化烃装车系统,该系统包括:储液装置,该储液装置包括第一储液单元及第二储液单元,用于存储包含气相部分及液相部分的液化烃;压缩机,用于对来自所述储液装置的气相部分进行加压;离心泵,用于将从所述储液装置输出的液化烃泵送出去,以完成该液化烃的装车作业;以及控制器,用于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所述压缩机对来自所述第二储液单元的气相部分进行加压;将加压后的气相部分输入到所述第一储液单元;以及在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内气相部分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储液单元的输出开关开启,以将加压后的液化烃输送至所述离心泵。本发明可避免液化烃装卸作业时发生气蚀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危化品装卸作业安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液化烃装车系统。
背景技术
液化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裂解制乙烯、丙烯、丁烯,也可用作燃料,一般通过外输提供动力向运输罐车进行装卸。常用的外输泵包括容积式泵(往复式泵/回转式泵)、叶轮式泵、旋转泵及真空泵等。离心泵属于叶轮式泵,由于该泵的流量大、扬程高且启停平稳,故其是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和油品的专用泵。当离心泵泵室和吸入管充满液体时,叶轮高速旋转产生很大的离心力,使得液体获得能量且沿着叶轮通道甩向四周,并从叶片之间的阔口处以很高的速度流入截面积逐渐变大的泵壳内,随之液体流速逐渐降低,减小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由此,叶轮中心压力降形成低压区(低于泵吸入口的压力),液体从泵吸入口自动流入叶轮中心区。随着叶轮旋转,液体不断吸入和压出达到被加压输送的目的。
离心泵输送液化介质时,如果泵内某处的压力低于该处液体温度下的气化压力,部分液体开始气化形成气泡。气泡随液流进入泵内高压区时,蒸汽冷凝成液体,气泡破灭,体积突然缩小,周围液体迅速补充,产生高频率、高冲击力的水锤,对旋转叶轮进行打击使其表面成为蜂窝状或海绵状,进一步还会发生化学腐蚀,致使金属表面剥落破坏。另外,液化烃中含有C3和C4成分,这两种成分容易气化,尤其是在夏季易发生气蚀,对离心泵内部结构破坏严重,严重影响离心泵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提供一种液化烃装车系统,该系统可使液化烃在离心泵入口具有足够的压力,从而避免液化烃装卸作业时发生气蚀现象,提高离心泵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化烃装车系统,该系统包括:储液装置,该储液装置包括第一储液单元及第二储液单元,用于存储包含气相部分及液相部分的液化烃;压缩机,用于对来自所述储液装置的所述气相部分进行加压;离心泵,用于将从所述储液装置输出的液化烃泵送出去,以完成该液化烃的装车作业;以及控制器,用于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所述压缩机对来自所述第二储液单元的所述气相部分进行加压;将加压后的气相部分输入到所述第一储液单元;以及在所述第一储液单元内所述气相部分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储液单元的输出开关开启,以将加压后的液化烃输送至所述离心泵。
可选的,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所述压缩机对来自所述第一储液单元的所述气相部分进行加压;将加压后的气相部分输入到所述第二储液单元;以及在所述第二储液单元内所述气相部分的压力达到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储液单元的输出开关及所述离心泵开启开启,以将加压后的液化烃输送至所述离心泵,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相同或不同。
可选的,该系统还包括:止回阀,安装于所述离心泵的出口处,用于防止所述液化烃回流。
可选的,该系统还包括:回流阀,安装于所述离心泵与所述储液装置之间的管道上,用于将从所述离心泵泵出的液化烃回流至所述储液装置,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离心泵出口处的压力高于所述回流阀的设定压力的情况下,开启所述回流阀。
可选的,该系统还包括开关装置,所述控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开关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对来自所述第一储液单元或所述第二储液单元中的一者内的所述气相部分进行加压。
可选的,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电磁阀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68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液化烃的防静电排空装置
- 下一篇:超疏水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