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概率的可密性干扰规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18030.1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2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宇;吕瑞玲;盛敏;李建东;张琰;孙红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B7/0452 |
代理公司: | 西安长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7 | 代理人: | 黄伟洪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概率 可密性 干扰 规避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蜂窝移动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概率的可密性干扰规避方法,主要解决超密集网络中干扰问题;考虑超密集无线网络干扰特性,采用先激活后关联策略/先关联后激活策略,依概率激活基站减少干扰;进一步采用渐进式干扰消除技术激活用户通信链路,通信链路根据当前感知的“干扰温度”以及干扰的历史信息确定激活(退避)概率,依据概率决定是否在当前时刻进行数据传输。本发明实现了对超密集网络干扰的有效规避,能够从本质上使网络容量渐近趋势发生变化,打破传统的网络容量理论上界,并且在无线干扰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多用户MIMO技术的多用户增益得以充分发挥,为多用户MIMO技术在超密集无线网络的应用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蜂窝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概率的可密性干扰规避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及终端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催生了大量的移动业务需求,这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密集组网技术通过减小无线信号传播距离增加频谱资源的空分复用程度,已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提升网络容量的最有效途径。然而,网络中频谱资源有限,随着网络中接入节点部署密度的不断增加,由于频谱资源使用冲突导致的网络干扰逐渐加重。因此超密集组网技术在提升网络容量方面存在性能极限,当网络中接入点部署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严重网络干扰的存在,致使网络容量随网络密集化程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提升网络资源的空分复用程度以及抑制网络干扰有助于缓解网络过度致密化带来的瓶颈。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是提升网络资源空分复用程度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多用户MIMO的预编码设计,发射端将多个并行的数据流“同时同频”地发送给多个接收端,实现网络资源空分复用。
但是,在超密集无线网络中应用多用户MIMO技术提升网络资源的空分复用程度存在以下问题:超密集网络中干扰程度将进一步加重、干扰结构将更为复杂,致使多用户MIMO的多用户增益难以有效获得。通过传统的多用户MIMO技术仅能够定量地提升无线网络容量,并不能改变容量随密集程度的渐近趋势,即网络超密集部署时,干扰的严重恶化会使网络容量最终消失殆尽。
在超密集无线网络中,干扰的结构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干扰消除技术存在以下问题:传统干扰消除和干扰协调技术仅能够抑制网络中的局部干扰,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网络的全局干扰,因此上述方法仅在提升超密集无线网络容量方面存在增益,但并未使容量畸变密度显著提高。
以上传统干扰管控方法存在的缺陷使得超密集网络中的干扰得不到高效的管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容量和系统速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充分针对干扰的新特性,设计与之匹配的干扰管理新方法,提升网络整体性能,扩大超密集组网技术的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概率的可密性干扰规避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概率的可密性干扰规避方法,所述基于概率的可密性干扰规避方法采用先激活后关联策略(Activation-FirstPolicy,AcF)/先关联后激活策略(Association-First Policy,AsF)激活基站;采用渐进式干扰消除技术激活用户通信链路,通信链路根据当前感知的干扰温度以及干扰的历史信息确定激活概率,依据概率决定是否在当前时刻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所述基于概率的可密性干扰规避方法包括:
步骤一,采用先激活后关联或者先关联后激活策略激活基站以抑制干扰;
步骤二,采用博弈理论设计基于干扰动态感知的分布式干扰规避方案,根据当前感知的干扰温度以及干扰的历史信息确定用户通信链路的激活/退避概率当用户探测到局部干扰微弱时,增加激活概率,通过网络局部干扰变化,将用户通信链路激活概率调整至稳定值。
进一步,所述先激活后关联策略/先关联后激活策略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80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