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聚集发光的双端互补核酸适配体探针及黄曲霉毒素B1均相免标记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01036.8 | 申请日: | 2018-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0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邓锐杰;夏许寒;何强;杨淏;赵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3/533;G01N33/569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聚集 发光 互补 核酸 适配体 探针 黄曲霉 毒素 b1 均相 标记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聚集发光的双端互补核酸适配体探针,所述核酸适配体可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B1,其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所述探针与上述核酸适配体双端互补,其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所述黄曲霉毒素B1免标记均相检测方法,步骤如下:(1)制备探针‑核酸适配体杂交反应液;(2)建立黄曲霉毒素B1浓度与荧光强度的标准曲线;(3)实际物质所含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使用本发明所述方法,不需对所述核酸适配体及探针进行标记,在均相溶液环境进行荧光检测,就可得到测试样品中所含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因而可简化操作,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黄曲霉毒素B1检测领域,涉及一种与可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B1的核酸适配体双端互补的探针及利用聚集诱导发光技术(AIE)和所述核酸适配体、与核酸适配体双端互补的探针均相免标记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菌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腐生真菌,可以寄生于粮食、食品及饲料中进行生长繁殖,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化学结构相似的一类衍生物,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泌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该毒素容易污染粮食作物及其制品,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简称AFB1)是一种毒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一种最主要的致癌物。因此,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廉价、不依赖大型仪器的检测方法非常需要。
我国针对黄曲霉毒素B1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有五种,即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薄层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上述方法由于仪器设备昂贵或/和操作步骤复杂繁琐、耗时长,检测环境条件要求高,或抗体较为昂贵,并且不易保存等因素,不便于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一段能够与靶分子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已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目前已公开的利用核酸适配体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需在核苷酸序列上进行标记,或结合其它纳米材料,因而检测成本仍然较为昂贵,并且不能实现在同一试管内均相检测黄曲霉毒素B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聚集发光的双端互补核酸适配体探针及黄曲霉毒素B1均相免标记检测方法,以简化分析步骤,降低分析成本。
本发明中的核酸适配体可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B1,其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简称“AFB1核酸适配体”,本发明中的探针与AFB1核酸适配体双端互补,其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命名为“Block探针”。
本发明所述黄曲霉毒素B1均相免标记检测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探针-核酸适配体杂交反应液
将Block探针、AFB1核酸适配体溶解在核酸外切酶缓冲溶液1×Exonuclease Ibuffer中并混合均匀形成反应体系,然后在80~90℃保温3~5min退火,再置于室温杂交反应30~40min即形成探针-核酸适配体杂交反应液;反应体系中,Block探针与AFB1核酸适配体的摩尔比为1:1,核酸外切酶缓冲溶液1×Exonuclease I buffer的量以能完全溶解所加入的Block探针和AFB1核酸适配体计量;
(2)建立黄曲霉毒素B1浓度与荧光强度的标准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10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