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零部件试验固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9667.4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7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鲁爽;李红运;方锐;崔东;栗国;胡帛涛;祁志楠;明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7/08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薛萌萌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板 支撑架 支杆 支架 零部件试验 固定装置 固定框 可调式 上端 铰接 挡风玻璃 固定夹具 集成一体 汽车领域 便利性 摇摆架 固锁 下端 摇摆 架设 试验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零部件试验固定装置,属于汽车领域,包括背板,所述背板的上端设有支杆、支架和对挡风玻璃进行定位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下端与所述背板铰接,上端与所述支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的一端相对背板前后可调式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背板的中部设有摇摆架和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锁在所述背板上,所述摇摆架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架的中间且旋转可调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本发明将多个试验的固定夹具集成一体,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零部件试验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公众对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汽车生产商在车辆配置中普遍安装了安全气囊。在安全气囊研发和约束系统匹配阶段,必须进行气囊静态展开和冲击试验,以检验气囊产品的性能。驾驶员侧气囊安装在方向盘饰盖内,零部件试验时固定起来较方便。而副驾侧气囊安装在仪表板后面的支架内,不同车型的支架角度也不尽相同,如果针对每个车型的副驾气囊零部件试验都制作一套夹具,则时间上和成本上都会造成浪费。
侧面碰撞工况中,车门内饰的造型和材料强度对假人的伤害值有重要影响。通过车门内饰的静态和动态冲击试验,可获得车门内饰的接触特性。
副驾侧气囊的静态展开和冲击试验、车门内饰静态和动态冲击试验,都属于零部件试验,都需要制作固定夹具,每个实验若都制作特定的夹具,夹具成本会特别高,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零部件试验固定装置,将多个试验的固定夹具集成一体,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零部件试验固定装置,包括背板,所述背板的上端设有支杆、支架和对挡风玻璃进行定位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下端与所述背板铰接,上端与所述支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的一端相对背板前后可调式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所述背板的中部设有摇摆架和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锁在所述背板上,所述摇摆架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架的中间且旋转可调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杆与所述支架配套设置成两套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框的两侧,所述支架上竖直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调节孔,所述支杆上水平设有两组第二调节孔,每组第二调节孔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成直线设置,所述第一调节孔与第二调节孔均为长条孔结构,每组所述第二调节孔的两个与第一调节孔的两个一一对应固锁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的外圈设有压条,所述固定框的中部横向位置分散有两个顶框,所述背板上设有两个铰接座,两个铰接座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连接所述固定框靠近所述背板一端的两侧,所述固定框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横向设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与所述支杆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铰接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杆、支架和对挡风玻璃进行定位的固定框均设置第一底板上,所述第一底板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长孔与所述背板固锁设置,所述摇摆架和两个支撑架均设在第二底板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长孔与所述背板固锁设置,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保护所述摇摆架上气囊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设有防护端面,所述防护端面通过四角设置的支撑柱与所述第二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长孔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摇摆架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长孔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摇摆架为开口向上的U形,所述摇摆架的侧面设有固锁孔,所述固锁孔与所述第四长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孔的两侧对称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五长孔,所述第五长孔与所述第四长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96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