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承载损失测试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58629.0 | 申请日: | 2018-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0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魏寒;周宇博;陈德鑫;李松松;洪琦;孙友情;张嘉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3/04 | 分类号: | G01M1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承载 损失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承承载损失测试系统,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的驱动电机、扭矩传感器和加载机构,所述加载机构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转轴、推力轴承滚子、标定轴承组件、待测轴承组件、径向加载装置和轴向加载装置。本发明的测试系统在测试过程中,驱动轴不承受载荷的作用从而保证其正常回转,所用标定轴承只承受径向力的作用,待测轴承既可以单独承受径向力或轴向力,也可以同时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载荷大小可以进行调节监测,整个装置没有增加多余的摩擦副,并可以根据空载测试结果消除轴承的搅油损失,测试结果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轴承承载损失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轴承在各类机械回转机构中应用广泛,研究其承载损失对于系统效率的测试和提升有重要意义。目后对于轴承的测试多是在没有径向和轴向载荷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的,而轴承在工作过程中基本都承受一定的径向和轴向载荷,测试结果的参考意义不大。
因此,提供一种在有径向和轴向载荷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的轴承承载损失测试系统显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承载损失测试系统,能够解决现有轴承扭矩损失测试中无轴向和径向载荷,以及施加载荷后驱动轴回转变形和产生多余摩擦副的问题,转速和载荷均可进行调整,准确的模拟轴承实际的工作状况,测试精度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承载损失测试系统,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的驱动电机、扭矩传感器和加载机构,所述加载机构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转轴、推力轴承滚子、标定轴承组件、待测轴承组件、径向加载装置和轴向加载装置;所述扭矩传感器用于测量驱动电机的输出扭矩,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轴向加载装置连接;其中,所述标定轴承组件的标定轴承位于所述转轴的中部,所述待测轴承组件的待测轴承位于所述转轴的两端,径向载荷通过径向加载装置可调节地施加到所述标定轴承上,并通过所述转轴施加到所述待测轴承上,轴向载荷通过所述轴向加载装置施加到所述待测轴承上;所述推力轴承滚子设置在标定轴承组件和待测轴承组件之间,用于减少径向加载时的载荷损失;在测试时,基于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转速下标定的标定轴承的无径向载荷时的承载损失和在径向载荷下的承载损失,以及扭矩传感器测量的无载荷时的扭矩和有载荷时的扭矩,确定所述待测轴承的承载损失。
可选地,所述标定轴承组件包括前标定轴承、后标定轴承、前标定轴承外圈衬套、后标定轴承外圈衬套、前标定轴承隔板和后标定轴承隔板,所述前标定轴承和所述后标定轴承安装在所述转轴的中部,所述前标定轴承外圈衬套和所述后标定轴承外圈衬套分别安装在所述前标定轴承和所述后标定轴承的外圈上,所述前标定轴承隔板和所述后标定轴承隔板分别安装在所述前标定轴承外圈衬套和所述后标定轴承外圈衬套的前端和后端;所述推力轴承滚子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前标定轴承隔板和所述后标定轴承隔板的前端和后端的前推力轴承滚子和后推力轴承滚子。
可选地,所述待测轴承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待测前轴承组件和待测后轴承组件,所述待测前轴承组件包括待测前轴承、待测前轴承外圈隔板、待测前轴承内圈衬套和待测前轴承外圈衬套,所述待测前轴承内圈衬套安装在所述待测前轴承的内孔中,所述待测前轴承内圈衬套的内孔安装在所述转轴的前端,所述待测前轴承的外圈安装在待测前轴承外圈衬套上,并且外圈端面与所述待测前轴承外圈隔板相接触,所述待测前轴承外圈隔板安装在前推力轴承滚子的外侧;所述待测后轴承组件包括待测后轴承、待测后轴承外圈隔板、待测后轴承内圈衬套和待测后轴承外圈衬套,所述待测后轴承内圈衬套安装在所述待测后轴承的内孔中,所述待测后轴承内圈衬套的内孔安装在所述转轴的后端,所述待测后轴承的外圈安装在待测后轴承外圈衬套上,并且外圈端面与所述待测后轴承外圈隔板相接触,所述待测后轴承外圈隔板安装在后推力轴承滚子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86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