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调的配电网协同交互控制方法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44591.1 | 申请日: | 2018-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09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邹京希;曹敏;王洪林;王科;聂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J3/46 | 分类号: | H02J3/46;H02J3/38;H02J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调 配电网 协同 交互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协调的配电网协同交互控制方法与系统。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技术方案,基于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渗透率大的特点,将主动配电网划分为若干区域并配置区域控制单元进行管理,区域控制单元实时采集区域内分布式电源运行状态,并根据主站设置的目标值进行偏差控制,控制手段为调节分布式电源的有功和无功出力,有功调节设备包括储能装置、微型燃气轮机等,无功调节设备还包括了有载调压器、电容器等。区域间可进行参数的配合、区域范围的配合扩展、物理网架变换后进行参数更新或组合,实现更佳的区域控制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配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协调的配电网协同交互控制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当传统配电网中接入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以及可控负荷等分布式能源后,配电网就拥有了主动调节能力,可称之为主动配电网。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后的优势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配电网可靠性提高等。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电能质量、继电保护以及双向潮流问题。
目前,对于接入大量分布式电源的主动配电网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控制方式:
(1)集中式控制:集中式控制由网络中各计量装置测得的电压、潮流以及分布式电源运行状态数据都传输至主站,由主站统筹调整网络中各可控对象的功率输出或运行状态,从而使得系统运行在优化状态。然而集中式控制方式下,所有信息均由主站进行处理,易造成通信阻塞,而光伏、风机等可再生能源造成的网络运行状态实时波动,集中式控制下也难以实时跟踪这些波动。
(2)分散式控制:为解决集中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散式控制的理论逐渐形成,其中多代理的思想应用的最为广泛。分散式控制方法由于划分区域小,控制所需信息量少,不会产生信息阻塞的问题。而且区域和区域之间联系少,一个区域故障并不会影响其他区域的正常运行。但这种控制方法难以实现全局的最优运行,对可控资源的利用也不够充分。
(3)分层式控制:最上层主站收集下层控制器输送的信息,对全局进行统筹;下层控制器根据事先确定的优化方法,针对控制范围内可控对象特点进行局部的控制。分层控制相比于集中控制能够充分发挥其自治性,特别是在系统功率不平衡的暂态过程,以及通信网络故障状态下,能维持系统稳定运行;而相比于分散式控制,分层控制能够从整体角度控制系统运行,实现整个网络的稳定性、经济性和优化。
当目前存在的分层控制方法中,控制区域划分方法模糊,且范围固定,无法体现分层控制的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协调的配电网协同交互控制方法与系统。以解现有技术示出的分层控制方法无法实现灵活控制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示出一种协调的配电网协同交互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区域划分原则将接入分布式电源的主动配电网划分为若干区域;
主站设定区域目标值;
区域根据目标值,进行偏差追踪,协调区域内分布式电源有功与无功的参数,所述参数的协调包括:对所述区域间进行参数的配合、区域范围的配合扩展、物理网架变换后进行参数更新或组合。
可选择的,所述区域划分原则具体为:
馈线上计量装置采集点之间或计量装置至线路末端之间所有分布式电源组成一个区域,若计量装置间电气距离超过设定值,则选取与电气距离设定值最为接近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点进行区域划分。
可选择的,所述偏差包括:频率偏差、区域交换功率偏差、区域所处馈线的变电站母线交换功率偏差、区域内节点电压偏差、区域所处馈线节点电压偏差、区域内储能装置SOC偏差、微型燃气轮机出力与效率极值功率偏差。
可选择的,所述区域根据目标值,进行偏差追踪,协调区域内分布式电源有功与无功的参数的步骤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45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