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氯-3-氰基吡啶的绿色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40040.8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95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戴立言;蔡梦露;王晓钟;陈英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13/85 | 分类号: | C07D213/85;C07D211/9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5 | 代理人: | 张勋斌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啶 绿色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氯‑3‑氰基吡啶的绿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3‑氰基吡啶N‑氧化物为原料,将其溶在一定量的有机溶剂中,加入添加剂、有机碱与相转移催化剂,形成原料体系,控制适宜的温度,然后将双(三氯甲基)碳酸酯溶解到一定量的有机溶剂中,缓慢滴加到原料体系中进行反应,反应完毕经简单处理即可得到2‑氯‑3‑氰基吡啶。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反应周期短,使用绿色的氯化试剂代替含磷试剂,无重金属参与,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环境污染小,操作安全,成本低廉,适宜工业化生产。本方法应用于3‑氰基吡啶N‑氧化物的绿色氯化反应,但不局限于2‑氯‑3‑氰基吡啶的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中间体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氯-3-氰基吡啶的绿色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氯-3-氰基吡啶是医药工业中常见的重要中间体,其用途广泛,可以其为原料合成众多性能优良的药物,例如抗抑郁药米氮平,抗艾滋病药物奈韦拉平,同时还具有消炎止痛,治疗消耗综合症等功效,也可以其为原料合成农用化学品,以用于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用作杀虫剂和除草剂。
现有的2-氯-3-氰基吡啶合成路线有很多,其中一条是以3-氰基吡啶N-氧化物为原料,与氯化试剂进行反应,所用的氯化试剂大多以三氯氧磷、五氯化磷、二氯亚砜以及磺酰氯为主,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使用POCl3作为氯化剂在回流条件下直接氯化,或增添PCl5加速反应,使用的氯化剂摩尔量不仅是原料摩尔量的3倍以上,并且产生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含磷废水与废酸。(2)使用二氯亚砜及磺酰氯作为氯化试剂,会产生较多2位羟基取代的副产物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具有较低反应选择性和反应收率。
专利JP8217753报道用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取代三氯氧磷做氯化试剂进行反应,收率仅为43%;专利CN101659637(A)在此基础上进行条件优化,报道收率在50%~85%;专利CN101941943(A)通过双(三氯甲基)碳酸酯与取代酰胺反应,先制得Vilsmeier试剂,然后在高温条件下对底物进行氯化,报道收率基本在80%以上(纯度>98%)。按照专利CN101941943(A)报道的方式进行实验,未得到理想收率;在专利CN101659637(A)基础上,通过加入添加剂和相转移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筛选,最终收率稳定提高至90%以上。且相比原有氯化方式,反应条件更加温和。
此制备方法采用绿色有机合成试剂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做氯化试剂,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减少工业生产2-氯3-氰基吡啶及类似物带来的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合成2-氯-3-氰基吡啶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环境较为友好的2-氯-3-氰基吡啶的制备方法,用双(三氯甲基)碳酸酯作为氯化试剂,与3-氰基吡啶N-氧化物反应,在添加剂以及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下,大大提高反应收率,同时极大程度上降低原有技术路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本发明以3-氰基吡啶N-氧化物为原料,制备2-氯-3-氰基吡啶,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有机溶剂中溶解3-氰基吡啶N-氧化物,于-5℃~10℃下加入有机碱;控制体系温度在-10~-5℃,加入添加剂与相转移催化剂;继续降温,在-15~-10℃下缓慢滴加溶于有机溶剂的双(三氯甲基)碳酸酯溶液,并于-15℃~60℃下反应2~16h。
上述反应过程如下式所示:
所述分离提纯过程可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行,具体如下:反应结束后,加入少许水淬灭、分层萃取、有机层依次碱洗、水洗、萃取、脱色、干燥,浓缩得产物2-氯-3-氰基吡啶。
使用的溶剂为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甲苯、1,4-二氧六环、乙腈、四氢呋喃、石油醚中的一种,优选为1,2-二氯乙烷。
使用的有机碱为三乙胺,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中的一种,优选为三乙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00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