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缓解痛风病症的刺梨啤酒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16795.4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1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瑜;杨小生;李立郎;杨娟;彭梅;严艳芳;罗忠圣;陈发菊;杨艳;廖秀;王丽;邓廷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C12C5/00 | 分类号: | C12C5/00;A61K36/738;A61P19/06 |
代理公司: | 贵阳春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09 | 代理人: | 杨云 |
地址: | 550014 贵州省贵阳市高***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刺梨啤酒 刺梨 痛风 制备工艺 啤酒花 结石草 夏枯草 缓解 发酵 尿酸 活性化合物 种子发酵液 金银花 打浆 安琪酵母 低温条件 工艺制备 果脯糖浆 果葡糖浆 金银花叶 原料组成 维生素C 纯净水 打浆机 果香味 花青素 重量份 灭菌 熬煮 富含 灌装 黄酮 加水 精滤 三萜 速冻 原果 原酒 软化 制备 解冻 过滤 接种 调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缓解痛风病症的刺梨啤酒及其制备工艺,所述的刺梨啤酒具体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刺梨48~52份、啤酒花0.2~0.5份、金银花叶0.5~5份、结石草0.1~5份、夏枯草0.1~5份、果葡糖浆5~10份、低温安琪酵母0.5~2份、纯净水300~1000份。制备工艺是将经过速冻的刺梨原果加水解冻后接种由啤酒花、金银花、结石草、夏枯草加果脯糖浆熬煮制备的种子发酵液,置于低温条件下发酵后,采用打浆机将发酵软化后的刺梨打浆过滤后得到刺梨啤酒原酒,经调配、精滤、灌装、灭菌后得到成品。该工艺制备的刺梨啤酒果香味丰富,富含花青素、刺梨黄酮、多糖、刺梨三萜、维生素C等活性化合物,对因尿酸偏高引起的痛风病症具有缓解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具有缓解痛风病症的刺梨啤酒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它是由于单钠尿酸盐结晶(MSU)或尿酸在细胞外液形成超饱和状态,使其晶体在组织中沉积而造成的一组异源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见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为维持尿酸平衡,每天经肾脏排泄的尿酸为500mg,经肠道排泄的为200mg,当此平衡被打破时,出现高尿酸血症。实际上,体内尿酸浓度升高时,肠道尿酸分解是增加的。血浆尿酸盐的浓度决定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嘌呤的吸收和生成,二是尿酸的分解和排泄。核酸和核苷酸的正常转换过程中,部分被降解成游离嘌呤基,主要是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合成核苷酸所需要的核酸过剩时,会迅速降解为次黄嘌呤。鸟嘌呤在鸟嘌呤酶作用下脱氨成为黄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经黄嘌呤氧化酶作用被氧化成尿酸。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是嘌呤生物合成的末端产物。对部分痛风患者来说,其高尿酸血症的直接病理机制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清除率下降。
啤酒因其营养丰富,口感宜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长期以来医学观点认为啤酒是诱发痛风的危险因子,原因在于啤酒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嘌呤在体内代谢生成尿酸,同时啤酒中的维生素B1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时的催化剂,催化嘌呤核苷酸分解成嘌呤和苷酸,这样促使有害物质在体内的进一步积累,增加人体血液中尿酸含量,从而形成难排的尿路结石、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症状。分析啤酒生产中嘌呤产生途径,降低和消除啤酒中嘌呤含量,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表明啤酒中嘌呤的主要来源就是麦芽和酵母,其中干麦芽中核酸含量占0.2%-0.3%,酵母中核酸含有3%-6%(干物质),核酸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
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最终生成尿酸,尿酸在体内积累无法全部排泄,就会使体内尿酸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引发痛风。
因此,从痛风的致病机理考虑,消除啤酒引发痛风的因素,除了用药物抑制机体内尿酸形成以外,还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营养来减少外源性嘌呤的摄入及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所以缓解痛风病症的方式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则就是降低啤酒中核酸的含量,切断产生嘌呤的来源,降低啤酒中核酸的含量可以考虑不使用麦芽发酵,同时啤酒中的酵母;二则是水解能氧化嘌呤为尿酸的氧化酶,从合成尿酸的途径方面阻断合成所需的酶制剂,三则是促进尿酸从体内排泄,使尿酸不能在体内积累而形成高尿酸血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未经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67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