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检测校车滞留乘客的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198513.2 | 申请日: | 2018-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42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胡卓焕;李瑞;王冬城;高凡;罗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G06M1/27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沈国良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检测 校车 滞留 乘客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检测校车滞留乘客的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本系统光伏电源设于车顶,数据处理器、显示器和报警器设于驾驶面板,第一和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设于车门和进入座位位置,热红外人体感应器设于车厢顶面并覆盖座位。本方法将数据处理器与校车信号联动,第一和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分别检测进出车厢和进出座位乘客;数据处理器按接收信号序列判定乘客上车或下车并实时统计乘客总数;若在到达终点时车内乘客数非零,数据处理器输出报警信号,若为零,数据处理器接收热红外人体感应器检测信号对车内滞留乘客进行复核,若无检测信号,确认车内无滞留乘客。本系统及方法无需额外能源,可自动检测校车内滞留乘客并报警,确保学生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检测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检测校车滞留乘客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更为关注。校车作为接送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工具,不仅能减轻家长接送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风险,起到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的作用。但近年,校车在推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国务院颁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对校车安全标准、行车安全,驾驶员资质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管,但仍发生因司机、老师大意,低龄学生被遗留在校车上,最终中暑死亡的事故,因此需要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对潜在危险预警,保障学生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检测校车滞留乘客的检测方法,本系统及方法无需额外能源,节能环保,成本低廉,可自动检测校车内遗留乘客并报警,确保学生安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自动检测校车滞留乘客的检测系统包括光伏电源、数据处理器、显示器、报警器、第一对射型光电传感器、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和热红外人体感应器,所述光伏电源设于校车车顶并提供本系统工作电源,所述数据处理器、显示器和报警器分别设于校车驾驶面板并且数据处理器输出端连接显示器和报警器输入端,所述第一对射型光电传感器设于校车车门,所述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设于校车车厢内进入座位通道,所述热红外人体感应器设于校车车厢顶面并覆盖所有座位,所述第一对射型光电传感器、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和热红外人体感应器的检测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数据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
进一步,所述光伏电源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控制器和蓄电池,所述太阳能光伏板铺设于校车车顶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至所述蓄电池,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太阳能光伏板和蓄电池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太阳能控制器设定低电切断电压和低电恢复电压,当所述蓄电池电压降至低电切断电压,所述控制器切断所述光伏电源输出,待所述蓄电池充电并电压恢复至低电恢复电压,控制器接通所述光伏电源输出,在所述蓄电池充电期间,本系统由校车电瓶供电。
进一步,所述热红外人体感应器有多个并间隔设于校车车厢顶面以覆盖所有座位。
一种基于上述系统的自动检测校车滞留乘客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数据处理器与校车点火信号及车门开启信号联动,数据处理器接收到校车点火信号时初始化,收到车门开启信号时第一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分别检测进出车厢和进出座位的乘客并将信号传输至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分别将信号与时刻记录在第一对射型光电传感器数据组和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数据组,各数据组容量大于校车载客人数;
步骤二、在数据处理器接收到信号时,开始同时按两个数据组内序列检索两个数据组,当两个数据组中同序列位置均存有信号,即判断有乘客上下车,则进行两个数据组信号记录时间对比,若对比结果为记录序列为先第一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后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时,判定有乘客上车,此时数据处理器记录车内乘客人数加1,序列为先第二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后第一对射型光电传感器时,判定有乘客下车,此时数据处理器记录车内乘客人数减1,将乘客人数结果进行累加,随后按数据组内序列检索下一序列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985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