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原料的催化裂解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97898.0 | 申请日: | 201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0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行;张久顺;魏晓丽;王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9/04 | 分类号: | C10G6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郑永胜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原料 催化 裂解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油原料的催化裂解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将重油原料引入第一催化裂解反应器中与催化裂解催化剂接触并进行第一催化裂解反应;将第一催化裂解反应器所得反应油剂引入第二催化裂解反应器中进行第二催化裂解反应,得到待生催化剂和反应产物,将待生催化剂进行再生,得到再生催化剂作为所述催化裂解催化剂返回所述第一催化裂解反应器中,将所得反应产物分离出裂解重汽油;将所得裂解重汽油与加氢处理催化剂接触并进行加氢处理,得到加氢处理油,将加氢处理油引入所述第一催化裂解反应器中进行所述第一催化裂解反应。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可以提高低碳烯烃的产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油原料的催化裂解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特别是乙烯的生产能力常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据分析,2015年我国乙烯产量为1714.50万吨,表观消费量为1866.07万吨,同比均增长约0.6%;我国丙烯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2016年丙烯产量达2261万吨,同比增长13.63%;消费量2587万吨,同比增长19.3%,消费量增速高出产量增速约6个百分点。供需格局相对紧张,决定了每年对进口丙烯的需求。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石脑油蒸汽裂解等工艺进行生产,蒸汽裂解耗能大,且由于我国原料普遍偏重,沸点低于200℃的石脑油馏分产量较低,只能提供补足50%的蒸汽裂解原料用于低碳烯烃的生产。因此,随着我国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加剧,从轻质油中生产低碳烯烃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性将会受得极大的挑战。催化裂解技术是炼油化工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可以有效补充我国低碳烯烃产量的短板。通过对催化裂解技术进行工艺改进和催化剂改进,进一步提升低碳烯烃的产率,使低碳烯烃产率最大化,对解决我国供需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CN101348409A公开了一种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该方法将石油烃原料在脱氢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脱氢反应器进行脱氢反应,得到包含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石油烃的物流;再将该物流引入烯烃转化反应器,在烯烃转化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烯烃转化,得到包含C2~C4烯烃的物流;最后进行分离。
CN101362960A公开了一种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该方法提出将馏程为160-260℃的馏分原料与常规催化裂化催化剂接触,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裂化反应,反应油气经分离得到目的产物高辛烷值汽油。该方法提高了汽油的辛烷值和产率,同时副产部分小分子烯烃如乙烯和丙烯。
CN101191070A公开了一种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该方法催化裂解催化剂经预提后与原料在反应器中反应,反应后得到的产物和待生催化剂引出反应器进行分离,分离后得到低碳烯烃、汽油、柴油、重油及其他低分子饱和烃类,其特征在于降低了干气产率。
CN101362669A公开了一种制取乙烯、丙烯的催化转化方法,该方法将不同裂化性能的烃类原料与催化裂解催化剂接触,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裂化反应,分离待生催化剂和反应油气,待生催化剂经再生后返回反应器,分离反应油气经分离得到目的产物低碳烯烃和芳烃,其中160~260℃馏分作为循环物料返回催化裂解,乙烷、丙烷、丁烷与进入蒸汽裂解进一步生产乙烯、丙烯。该方法从重质原料最大限度地生产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乙烯和丙烯的产率都在20重%以上。
CN101440014A提出将重质原料油引入第一反应器中,与再生催化剂接触反应;反应后油气和催化剂进入第二反应器继续反应;将轻质原料引入第三反应器,与再生催化剂接触反应,第三反应器排出的油气和待生催化剂分离。经分馏得到目的产物低碳烯烃,降低第二反应器中的氢转移反应活性,增加低碳烯烃的收率。
CN101362959A提出将难裂化的原料先与热再生催化剂接触,再与易裂化的原料油混合后进行裂化反应,得到目的产物丙烯和高辛烷值汽油及再裂化的原料,再裂化的原料包含馏程为180-260℃的馏分、重芳烃抽余油。该方法丙烯的产率和选择性大幅增加,汽油产率和辛烷值明显地提高,干气产率降低幅度高达80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978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