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90940.6 | 申请日: | 2018-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1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西云;宋凯利;孙旭晖;李兴运;方玉娟;魏代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B21/14 | 分类号: | G08B21/14;G08B25/08;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杨杰 |
地址: | 253034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单片机 检测 玻璃升降机 传感器监测 报警装置 安置 红外线传感器 单片机处理 车辆位置 快速处理 求救电话 驱动单元 有效措施 有效减少 保障车 红外线 拨打 车内 报警 发送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单片机、ECU模块、玻璃升降机,所述单片机安置于车体内,所述ECU模块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单片机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ECU模块一侧,所述车体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采用传感器监测CO浓度,单片机处理信息并下达命令,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人体,GSM模块拨打求救电话并发送车辆位置。当传感器监测到CO浓度达到报警值时,单片机快速处理车内外CO传感器的信息,并且做出有效措施,有效减少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O监测报警技术领域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随之车辆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我国冬、夏季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截至2018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17亿辆,汽车驾驶人多达3.42亿人,市场发展潜力大,需求量大,该发明可扩大再生产,应用于各种中、高、低档汽车。为防止车内人员因CO中毒身亡事故,保障车内人身安全,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单片机、ECU模块、玻璃升降机,所述单片机安置于车体内,所述ECU模块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单片机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ECU模块一侧,所述车体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
所述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第一风机、第一单向阀、检测箱、CO传感器、第二进气管、第二单向阀以及第二风机;
所述第一进气管嵌装于车体后座内,所述第一风机嵌装于第一进气管内,所述第一单向阀嵌装于第一进气管内,且位于第一风机一侧,所述检测箱安置于车体内,且与第一进气管相连接,所述CO传感器安置于检测箱内,所述检测箱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管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所述第二单向阀嵌装于第二进气管内,所述第二风机嵌装于第二进气管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
所述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块、红外线传感器以及电动推杆;
所述第一滑轨安置于车体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一滑块装配于第一滑轨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安置于第一滑轨上,所述电动推杆安置于车体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一侧,所述电动推杆伸缩端与第一滑块相连接。
所述驱动单元,其包括:自动驱动机构以及报警机构。
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箱、伺服电机、z形转动杆、第二滑轨、第二滑块、运动框架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接杆;
所述驱动箱嵌装于车体仪表盘下端,所述伺服电机安置于驱动箱内,所述z形转动杆安置于伺服电机驱动端上,所述第二滑轨安置于驱动箱内底面上,所述第二滑块装配于第二滑轨上,所述运动框架安置于滑块上,所述z形转动杆活动连接于运动框架内,一对所述连接杆分别安置于运动框架两侧,所述驱动箱两侧壁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与一对所述连接杆高度相同。
所述报警机构,其包括:第一承载板、报警控制器、蜂鸣器、警示灯、第二承载板以及GSM模块;
所述驱动箱一侧安装有第一承载板,所述报警控制器安置于第一承载板上,所述蜂鸣器安置于仪表盘上端,所述警示灯安置于车体仪表盘上端,且位于蜂鸣器一侧,所述驱动箱另一侧壁面上安装有第二承载板,所述GSM模块安置于第二承载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华宇工学院,未经山东华宇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909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