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72510.1 | 申请日: | 2018-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4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 发明(设计)人: | 汤茂亮;王阳阳;刘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9/423 | 分类号: | H01L29/423;H01L27/09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徐文欣;吴敏 |
| 地址: | 2233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源区 半导体器件 掺杂离子 第一连接部 栅极结构 基底 分立 排布 延伸 | ||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其中,半导体器件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相互分立的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由第一有源区延伸至第二有源区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有源区的第一栅极部,第一栅极部内具有第一掺杂离子;位于第二有源区的第二栅极部,沿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的排布方向,所述第一栅极部与第二栅极部平行排列,所述第二栅极部内具有第二掺杂离子,所述第二掺杂离子的原子半径小于第一掺杂离子的原子半径;连接第一栅极部和第二栅极部的第三栅极部,所述第三栅极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栅极部构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所述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器件朝着更高的元件密度、以及更高的集成度的方向发展。晶体管作为最基本的半导体器件目前正被广泛应用,因此,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元件密度和集成度提高,平面晶体管的栅极尺寸也越来越短,传统的平面晶体管对沟道电流的控制能力变弱,产生短沟道效应,产生漏电流,最终影响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
然而,现有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以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相互分立的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由第一有源区延伸至第二有源区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有源区的第一栅极部,所述第一栅极部内具有第一掺杂离子;位于第二有源区的第二栅极部,沿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的排布方向,所述第二栅极部与第一栅极部平行排列,所述第二栅极部内具有第二掺杂离子,所述第二掺杂离子的原子半径小于第一掺杂离子的原子半径;连接第一栅极部和第二栅极部的第三栅极部,所述第三栅极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栅极部构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掺杂离子与第二掺杂离子的导电类型相同;或者,所述第一掺杂离子与第二掺杂离子的导电类型相反。
可选的,所述第三栅极部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构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
可选的,当第二连接部的个数为多个时,相邻的第二连接部构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
可选的,沿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的排布方向,所述第一栅极部的中心轴与第二栅极部的中心轴共线。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相互分立的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形成由第一有源区延伸至第二有源区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有源区的第一栅极部、位于第二有源区的第二栅极部、以及连接第一栅极部和第二栅极部的第三栅极部,所述第三栅极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栅极部构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沿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的排布方向,所述第一栅极部和第二栅极部平行排列,所述第一栅极部内具有第一掺杂离子,所述第二栅极部内具有第二掺杂离子,且所述第二掺杂离子的原子半径小于第一掺杂离子的原子半径。
可选的,所述初始栅极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在基底表面形成由第一有源区延伸至第二有源区的栅极结构膜,所述栅极结构膜表面具有第一掩膜层,所述第一掩膜层暴露出栅极结构膜的部分顶部表面;以所述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栅极结构膜,形成初始栅极结构,所述初始栅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有源区内的第一初始栅极部、位于第二有源区内的第二初始栅极部、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部,所述第三栅极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初始栅极部构成所述第一夹角;在所述第一初始栅极部内掺入第一掺杂离子,形成第一栅极部;在所述第二初始栅极部内掺入第二掺杂离子,形成第二栅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25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