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融合双源CT数据的冠脉分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64485.2 | 申请日: | 2018-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5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肖月庭;阳光;郑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数坤(北京)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5/50 | 分类号: | G06T5/50;G06K9/34;G06K9/46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官建红 |
地址: | 100120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创新路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ct 数据 分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双源CT数据的冠脉分割方法,包括:S1、进行双源CT扫描,分别获得收缩期与舒张期的CT图像序列;S2、分别对两个期相的CT图像序列进行分割;S3、对两个期相CT图像序列的分割结果中的每支血管进行命名并进行中心线提取;S4、寻找各中心线中的分叉点,以分叉点为参考点对两个期相的CT图像进行粗匹配;S5、通过神经网络在两个期相的CT图像序列中提取局部匹配特征,在粗匹配的基础上通过所述局部匹配特征进行精匹配,获得两个期相的CT图像序列的映射关系;S6、以舒张期的CT图像序列及分割结果为基准,对其图像缺陷部分,从收缩期的CT图像及分割结果中选取对应部分进行拼接或替代,输出融合后的CT图像序列及分割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T影像后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融合双源CT数据的冠脉分割方法。
背景技术
CT自诞生后很快就被应用于临床检查,尤其是螺旋CT出现后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检查和诊断。传统螺旋CT由于仅有一套X射线发生装置和一套探测器系统,所以在扫描高速运动物体时(比如冠状动脉,其一次检查必须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且要尽可能保证扫描期间患者无呼吸运动,否则,轻者会出现影像模糊、锯齿状伪影,重者根本得不到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检查无法完成)将会显得力不从心。
对此,西门子发明了DSCT(双源CT系统),在利用双源模式时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时,可同时给出收缩期和舒张期的CT图像,方便医生参考。医生对两个时段的图像进行观察,哪段图像较好,即从对应的期相图像数据中截取对应的部分进行分析。
对于图像后处理技术而言也是如此,从不同期相图像数据中分别截取各自的好质量图像进行拼接,理论上可以呈现更好质量的冠脉图像。
然而,其在实现上存在挑战:两个期相的数据是不同的,在收缩期与舒张期,心肌、血管的位置均会发生变化,不能简单地从某一期相中选择优质图像替代另一期相中的不良图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合双源CT数据的冠脉分割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融合双源CT数据的冠脉分割方法,包括:
S1、进行双源CT扫描,分别获得收缩期与舒张期的CT图像序列;
S2、分别对收缩期与舒张期的CT图像序列进行分割;
S3、对收缩期与舒张期CT图像序列的分割结果中的每支血管进行命名并进行中心线提取;
S4、寻找各中心线中的分叉点,以分叉点为参考点对收缩期与舒张期的CT图像进行粗匹配;
S5、通过神经网络在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图像中提取局部匹配特征,在粗匹配的基础上通过所述局部匹配特征进行精匹配,获得收缩期与舒张期的CT图像序列的映射关系;
S6、以舒张期的CT图像序列分割结果为基准,对其图像缺陷部分,从收缩期的CT图像序列分割结果中选取对应部分进行拼接或替代,输出融合后的CT图像序列分割结果。
进一步地,步骤S5具体包括:
S51、通过事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空间点P提取局部特征A;
S52、对各疑似对应点Pi提取局部特征B;
S53、计算各局部特征B与局部特征A的相识度,将相似度最高的局部特征B所对应的疑似对应点Pi标记为空间点P的对应点,完成精匹配。
进一步地,步骤S6具体包括:
S61、对舒张期的CT图像分割结果进行噪声识别与断裂探测,将识别出噪声或断裂的部分标记为待评价区域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数坤(北京)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数坤(北京)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44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