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划痕培养皿底部外边缘的防交叉污染菌落提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61243.8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9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秋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秋源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于晓霞;于洁 |
地址: | 362321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落 培养皿 提取装置 外边缘 盖子 划痕 防交叉污染 提取机构 提取器 微生物 传统提取 辅助提取 盖子打开 盖子内壁 交叉感染 旋动 充气球 传统的 单一性 活动环 吸出管 包覆 充气 负压 吸出 吸入 对准 进口 配合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微生物划痕培养皿底部外边缘的防交叉污染菌落提取装置,其结构包括菌落提取器、培养皿、盖子,盖子与培养皿相配合,培养皿被盖子包覆,菌落提取器安装在盖子内壁中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利用充气球对提取机构进行充气,使得待鉴定的菌落在负压的作用下被从菌落吸进口吸入,通过吸出管被吸出,从而避免了传统的菌落提取装置在提取菌落时将培养皿盖子打开提取,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有效保证菌落的单一性,通过手动旋动活动环,带动辅助提取机构随之旋转,可以使得提取机构对准待提取的菌落,确保生物划痕培养皿底部外边缘菌落提取的准确性,并且有效缩短传统提取方式的提取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分离鉴定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微生物划痕培养皿底部外边缘的防交叉污染菌落提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微生物分离鉴定的领域中,鉴定之前需要先通过生物划痕装置将微生物单菌落分离得到较为纯的微生物菌落,再将微生物划痕培养皿中的菌落取出,进行鉴定,目前微生物划痕培养皿具有以下缺陷:
在无菌的条件下,要将菌落从培养皿中取出鉴定时,技术人员需要打开培养皿的上盖,才能将培养皿中的菌落取出,培养皿内底部外边缘的菌落取出较难,因此培养皿上盖的打开时间较长,交叉污染风险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微生物划痕培养皿底部外边缘的防交叉污染菌落提取装置,其结构包括菌落提取器、培养皿、盖子,所述的盖子与培养皿相配合,所述的培养皿被盖子包覆,所述的菌落提取器安装在盖子内壁中央,所述的菌落提取器与盖子固定连接,所述的培养皿外径与盖子内径相吻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菌落提取器由固定环、活动环、提取机构、辅助提取机构构成,所述的固定环固定安装在盖子内壁中央,所述的固定环与活动环相配合,所述的活动环安装在固定环外侧,所述的辅助提取机构与活动环机械连接,所述的辅助提取机构与提取机构相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提取机构由第一固定轴、第一弹簧、活动板、三角形垫层、菌落吸进口、活动管壁、第二弹簧、吸出管、限位杆构成,所述的第一固定轴贯穿活动板的一端,所述的活动板远离第一固定轴的一端与三角形垫层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弹簧与活动板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弹簧与限位杆分别设于活动板两侧,所述的活动管壁与吸出管相连接,所述的菌落吸进口与活动管壁活动连接,所述的活动管壁位于吸出管底部,所述的活动管壁与第二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弹簧设于活动管壁外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辅助提取机构由充气球、一号管、防回气机构、固定管、二号管构成,所述的充气球与一号管相连接,所述的一号管与二号管相通,所述的一号管与二号管互相垂直设立,所述的二号管与提取机构相连接,所述的防回气机构安装在一号管与二号管相连接处,所述的防回气机构与一号管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防回气机构由限位板、第三弹簧、梯形垫层、防回气活动板、矩形限位板、第二固定轴构成,所述的限位板通过第三弹簧与防回气活动板相连接,所述的防回气活动板的一端被第二固定轴贯穿并固定,所述的矩形限位板与限位板分别设于防回气活动板两侧,所述的梯形垫层位于防回气活动板远离第二固定轴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秋源,未经李秋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12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