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茶叶的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53760.0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7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乐业康辉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A23F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谭连香 |
地址: | 533200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茶叶 茶叶加工技术 加工 烘焙 乌龙茶 烘干 茶色 醇化 晾青 揉捻 萎凋 摇青 中温 足干 做青 冷库 香气 发酵 微波 采摘 存储 茶叶 精选 明亮 制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茶叶的加工方法,属于茶叶加工技术。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茶叶红乌龙茶的加工方法,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包括采摘、晾青、做青、摇青、微波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冷库存放、精选、烘焙、烘焙和包装存储一系列步骤;采用本发明方法制作的胡机茶的香气能在最后的中温慢烘足干中更好地形成,品味进一步醇化;采用本发明方法加工的茶叶嫩香持久、滋味鲜醇、茶色明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有机茶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茶叶产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2010年,世界茶叶生产总量为406.7万吨,我国以145万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茶叶30.24万吨,仅次于肯尼亚,排名世界第二位。
作为长期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茶叶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传统技术优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相比于一些英国、德国等非产茶国在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方面的较好收益,如立顿等国际品牌取得的良好效应,中国茶叶传统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茶叶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附加值较少,以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出口价格平均每公斤仅为2美元左右。以2010年同期相比,为产茶国印度的0.81倍,斯里兰卡的0.59倍,肯尼亚的0.92倍,是非产茶国英国茶叶出口价格的0.24倍,未能充分获取比较利益。
在我国茶产业全面发展、国内市场产销两旺、国际贸易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茶叶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仅为1:0.38,茶叶加工大多只是提供初级产品,品类较为单一。各省茶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茶类质量差异较大。在一定的空间内,比较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国茶叶产业亟待从追求规模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升级。
有机茶以其特殊的天然花果香和独特的韵味而负盛名。这幽雅的香气是以挥发性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茶叶中的。传统的有机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一晒青一做青一杀青一包揉一干燥。我国传统名茶外形品质独特,加工工艺精湛,许多约定俗成的技术工艺,既要传承保持,更要通过现代科技加以改进、规范,加强传统名茶加工环境、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实现机械化、清洁化、规模化加工。一种以应用食品工程的新技术、新设备,以制茶生物化学为理论依据的创新茶产品有待研究与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机茶叶的加工方法,通过该方法加工的茶叶能够实现产品标准化,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明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机茶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采摘:采集空心单芽作为鲜叶原料,茶芽叶要求初展不实心,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用藤筐或竹筐承装;
(2)晾青:将茶叶摊晾在簸箕里6~12小时,1~3斤/簸箕,忌强光,茶青散发青草味为宜;
(3)做青:在空调车间,将茶叶置于竹簸箕内,用双手把茶青上下慢慢翻动;
(4)摇青:用摇青机进行摇青,摇青机温度在60~70℃;
(5)微波萎凋:在微波间内,将茶叶置于萎凋槽内,进行微波萎凋;
(6)揉捻:将茶叶投叶于揉捻机中,每桶装叶50~60斤,时间10~20分钟/次;
(7)发酵:在空调车间,将茶叶置于竹簸箕内,控制温度20~23℃,发酵7~9小时;
(8)烘干:在烘干机内利用100~120℃温度烘干;
(9)冷库存放:在-5℃~0℃条件下,存放15~20天;
(10)烘焙:采用电烘提香烘焙机,在70~90℃,烘焙5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乐业康辉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未经广西乐业康辉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37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