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及其可湿性粉剂在防治小麦锈病中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51022.2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3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常永兰;金敏;陈金;王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01/04 | 分类号: | C07D401/04;C07D401/14;A01N43/647;A01N25/14;A01P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知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6 | 代理人: | 曹丽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湿性粉剂 润湿 三唑类化合物 小麦锈病 磺酰基 悬浮率 发芽 防治小麦锈病 小麦 时间测定 室内药效 影响试验 可接受 出苗 起效 对抗 发现 | ||
本发明公开了如式I所示的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通过所述化合物对小麦锈病的室内药效、对小麦发芽情况的影响试验及可湿性粉剂悬浮率与润湿时间测定,发现本发明所述化合物能够短时间起效显著对抗小麦锈病,并且对小麦的发芽及出苗无影响;所述可湿性粉剂悬浮率高、润湿时间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及其可湿性粉剂在防治小麦锈病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小麦受到感染后会在植珠上形成伤口,造成水分及养分的流失,使叶绿素受到破坏,制约小麦的发育与生长。在小麦锈病流行年间,小麦平均减产10%-20%,严重年份会减产30%左右,甚至会造成一些田地颗粒无收。
目前防治锈病常用化学药剂以三唑酮(粉锈宁)、烯唑醇(速保利)、丙环唑(敌力脱)等三唑类杀菌剂为主。三唑类杀菌剂抗菌活性好,但会抑制植株赤霉素的生物合成。赤霉素为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植物激素,最突出的生理效应是促进茎的伸长和诱导长日植物在短日条件下抽薹开花。赤霉素受到抑制会影响植株生长与发育,影响小麦的产量。
本发明提到的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在防治小麦锈病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为小麦叶锈病的防治、不影响小麦发芽及出苗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
其中Ar选自哌嗪基、苯胺基、4-甲基苯胺基、4-氟苯胺基、4-氯苯胺基、4-溴苯胺基、4-氰基苯胺基、4-三氟甲基苯胺基、4-甲氧基苯胺基、2-甲基苯胺基、2-氟苯胺基、2-氯苯胺基、2-溴苯胺基、2-氰基苯胺基、2-三氟甲基苯胺基、2-甲氧基苯胺基、3-甲基苯胺基、3-氟苯胺基、3-氯苯胺基、3-溴苯胺基、3-氰基苯胺基、3-三氟甲基苯胺基、3-甲氧基苯胺基、1-萘胺基、喹啉-5-胺基、1-哌啶基、1-吡咯烷基。
进一步地,所述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式I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进一步地,所述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式I选自化合物1-27,结构如下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磺酰基-1,2,3-三唑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3-(3-甲氧基苯基)丙炔酸(式II)与4-乙氧羰基四氟硼酸重氮苯盐(式III)在噻吩-2-甲酸铜与DABCO·(SO2)2作用下低温反应(步骤一)得到中间体1;所得到的中间体1与4-叠氮吡啶在吡咯烷的催化作用下反应(步骤二)得到中间体2;所得到的中间体2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步骤三)得到中间体3;中间体3与胺基化合物在缩合试剂及二异丙基乙基胺作用下(步骤四),最终得到式I结构产物,反应过程如下:
进一步地,制备式I结构产物(步骤四)所采用的缩合试剂为HATU、HBTU、HCTU、TATU、TBTU、TCTU、TPTU、TSTU、HOAT、HOBT、DCI、DIEA、PyAOP、PyBOP、DCC、DMAP、DBU、CDI、HOOBt、Cl-HOBT、EDC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10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