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回热功能的集油器及回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33868.3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2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金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1/00 | 分类号: | F25B31/00;F25B4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湾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9 | 代理人: | 李晓星 |
地址: | 201419 上海市奉贤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热 集油器 回油 连通 回气口 回油口 热功能 复合空调系统 机房空调系统 压缩机吸气口 低压储液器 冷凝器出口 节流装置 气液分离 压差作用 储液器 进液口 进油口 油分离 储油 盘管 液位 进口 出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回热功能的集油器,设有进油口、回气口、回油口、回热进口、回热出口及回热盘管,其中回气口与回油口与压缩机吸气口连通,进液口与低压储液器连通,回热进口、回热出口分别与冷凝器出口与节流装置入相连通,适用于复合型机房空调系统,结构简单,具备储油、气液分离、油分离等多种功能。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集油器的回油方法,通过控制储液器液位在重力或压差作用下实现复合空调系统回油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集油器。
背景技术
伴随信息产业数字化建设以及家电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机房、基站的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机房、基站空调的能耗占其总能耗的40%以上,由于数据中心显热负荷大、围护结构封闭,且一年四季全天候运行,在室内侧设定温度低于室外侧温度的季节,常规的空调系统无法利用室外的冷源,仍需继续运行压缩式制冷系统,相对而言,这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且对于空调系统而言,还存在低温启动、润滑、能量调节等使用可靠性问题。目前,为降低机房、基站在温度控制和温度保持方面的能源消耗,采用室内外温差低成本输送热量或为室内侧提供冷量的方法已成为本领域的最新提出的发展方向,即利用自然冷源可以大大减小空调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大型数据机房的热负荷大,冷媒循环量大,空调负荷频繁波动,通常需要采用较大容量的储液器提高热平衡能力,致使储液器体积较大,整机空间结构设计如何优化,如何保持储液器内冷媒具有合适的过冷度以及制冷系统回油等都成为复合式制冷机组优化的重要问题。
对于复合机房空调系统自蒸发器出来的工质先进入热管冷凝器部分放热,然后再进入多功能储液器,其中多功能储液器内部工质的气液混合状态较难控制,导致多功能储液器内部波动较大,液位控制以及系统回油的问题,故对于该系统低压侧储液器设计带来了新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较小,高效换热的带回热功能的集油器。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基于集油器的回油方法,有效回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回热功能的集油器,所述集油器设有进油口、回气口、回油口、回热进口、回热出口及回热盘管,其中,
所述回热进口和所述回热出口通过所述回热盘管连通;
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回油口通过集油器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进油口与低压储液器连通,所述回气口与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吸气口连通,所述回油口与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吸气口连通,所述回热进口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连通,所述回热出口与制冷系统的节流装置入口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集油器还设有连通压缩机排气口的供压口,所述进油口上设有第一回油阀;所述供压口上设有第二回油阀门。
本发明之二的基于上述集油器的回油方法,集油器高于压缩机,当制冷系统中压缩机需要进行回油时,增大节流装置开度,使得低压储液器中液位漫过液位线,上层富油液态制冷剂通过进油口进入集油器,直至液位低于液位线;富油制冷剂与制冷系统中回热盘管进行热交换,液态制冷剂气化并通过回气口被压缩机吸入;油则存储于集油器底部通过回油口进入压缩机吸气口。
本发明之三的基于上述集油器的回油方法,当制冷系统中压缩机需要进行回油时,增大节流装置开度,使得低压储液器中液位漫过液位线,此时打开第一回油阀,上层富油液态制冷剂通过进油口进入集油器,直至液位低于液位线;此时关闭第一回油阀,并打开第二回油阀,富有制冷剂与制冷系统中回热盘管进行热交换,其中液态制冷剂气化并通过回气口被压缩机吸入;油则存储于集油器底部通过回油口并在压差作用下进入压缩机吸气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有效的结构设计,使得集油器体积较小,高效换热,并具有回热、储油、气液分离,防腐蚀性强等多功能。同时,分别通过重力回油以及压差回油的方式,充分换热,有效实现复合空调系统回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38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缩机供油装置及方法、空调
- 下一篇:换热器、空调系统及换热器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