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化工生产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21242.0 | 申请日: | 201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50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凡殿才;侯显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1/06 | 分类号: | F28D11/06;F28F9/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化工 生产 换热器 | ||
1.一种煤化工生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一号导液管(2)、二号导液管(3)、弯管(4)、隔板(5)、活动框(6)、电机(7)、曲轴(8)和控制器;所述机体(1)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11)与冷却介质出口(12),冷却介质进口(11)位于机体(1)左下方,冷却介质出口(12)位于机体(1)右下方;所述机体(1)右下方外壁上还设有循环冷却泵(13),循环冷却泵(13)分别与冷却介质进口(11)以及冷却介质出口(12)相连接,循环冷却泵(13)用于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所述一号导液管(2)数量为三,一号导液管(2)安装在机体(1)下方底板上,一号导液管(2)上端位于机体(1)内部,一号导液管(2)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分布,一号导液管(2)用于实现被冷却物质在机体(1)内的运动;所述二号导液管(3)活动安装在一号导液管(2)的外部,二号导液管(3)上端设有椭圆形分叉管路,二号导液管(3)用于冷却物质的输送;所述机体(1)内还设有排料管(14),排料管(14)一端与最右侧的二号导液管(3)上端相连接,排料管(14)另一端位于机体(1)外部,排料管(14)用于将被冷却物排出;所述弯管(4)数量为二,一根弯管(4)将左侧两个二号导液管(3)的顶端相连接,另一根弯管(4)将右侧两个一号导液管(2)的尾端相连接;所述隔板(5)位于机体(1)中部,隔板(5)用于将机体(1)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所述活动框(6)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结构,活动框(6)外壁上设有一号活塞板(61),活动框(6)活动安装在隔板(5)中,活动框(6)的一号活塞板(61)与隔板(5)上表面之间设有弹簧;所述二号导液管(3)上还设有输送板(31),输送板(31)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在二号导液管(3)上,输送板(31)外端将活动框(6)内壁密封并且输送板(31)可以在活动框(6)内滑动,输送板(31)用于输送冷却介质;所述电机(7)安装在机体(1)右侧;所述曲轴(8)位于机体(1)内,曲轴(8)左端转动安装在机体(1)的左侧壁上,曲轴(8)的右端与电机(7)的输出轴相连接,曲轴(8)下方的连杆轴颈穿过二号导液管(3)上端的椭圆形分叉管路,曲轴(8)用于带动二号导液管(3)上下运动;所述控制器位于机体(1)上方,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7)与循环冷却泵(13)的工作;
所述一号活塞板(61)上还设有向下的单向阀;所述隔板(5)上表面安装有储液框(51),储液框(51)外壁周向均匀设置有导流管(52),导流管(52)数量不少于二,导流管(52)两端均与储液框(51)内部相连通,导流管(52)中设置有向下的单向阀,储液框(51)右下方通过管路与循环冷却泵(13)相连通;
所述机体(1)内还设有固定框(9),固定框(9)数量为三,固定框(9)固定在机体(1)的底部,固定框(9)的数量和分布与一号导液管(2)相对应,一号导液管(2)穿过固定框(9),固定框(9)中设置有二号活塞板(91),二号活塞板(91)将一号导液管(2)包裹,二号活塞板(91)可以在一号导液管(2)上活动,固定框(9)上端左右两侧设置有单向进液阀与单向出液阀,单向出液阀与循环冷却泵(13)通过管路相连接,固定框(9)用于吸收低温冷却介质并排出高温冷却介质;所述机体(1)顶部还设有气囊(15),气囊(15)为弹性气囊,气囊(15)通过管路与固定框(9)底部相连通,气囊(15)用于实现二号活塞板(91)的上下运动;
所述机体(1)上设有散热孔(16),散热孔(16)位于隔板(5)上方机体(1)上,散热孔(16)外铺设有半透膜,半透膜仅允许机体(1)内的空气通过,散热孔(16)用于辅助降温;
所述电机(7)输出轴上还设有一号带轮(71);所述机体(1)右侧壁上还镶嵌有安装块(17),安装块(17)上设有连接轴(18),连接轴(18)一端位于机体(1)内,连接轴(18)另一端位于机体(1)外;所述连接轴(18)的两端设有风扇叶(19)与二号带轮(10),二号带轮(10)位于风扇叶(19)右端,二号带轮(10)用于带动连接轴(18)与风扇叶(19)转动;所述二号带轮(10)与一号带轮(71)上设有皮带(72),皮带(72)用于实现二号带轮(10)与一号带轮(71)之间的传动;
所述输送板(31)材质为具有双向记忆效应的记忆合金,三根二号导液管(3)上输送板(31)的记忆合金类型不同并且变态温度自左向右依次降低,输送板(31)低温时为碗状形态,输送板(31)高温时为平板形态,两种形态用于方便冷却介质的输送;
从冷却介质进口(11)向机体(1)内输送内却介质,将被冷却物输送进最左侧的一号导液管(2)下端,被冷却物通过三根一号导液管(2)、两根弯管(4)与三根二号导液管(3),在机体(1)内实现热量的交换,最后通过排料管(14)排出,三根一号导液管(2)与三根二号导液管(3)的设计,保证了被冷却物得到充分的冷却,提高了换热器的实用效果;过程中,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7)转动,电机(7)带动曲轴(8)转动,由于曲轴(8)下方的连杆轴颈穿过二号导液管(3)上端的椭圆形分叉管路,使得二号导液管(3)在曲轴(8)的作用下在机体(1)内上下运动,从而使得输送板(31)上下运动,进而不断的使得低温的冷却介质随着输送板(31)向上运动,同时使得高温的冷却介质排入隔板(5)上方的空间,使得被冷却物得到充分的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
同时通过控制器控制循环冷却泵(13)工作,使得高温的冷却介质输送至循环冷却泵(13)中冷却,并使得冷却后的冷却介质再次输送至机体(1)中,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避免了冷却介质的浪费,节约了成本,同时使得机体(1)内始终保持足够的冷却介质,提高了换热器
的工作效率;过程中,随着输送板(31)不断的上下运动,高温的冷却介质不断的输送进储液框(51)中,同时活动框(6)在输送板(31)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上下运动,从而使得一号活塞板(61)随着活动框(6)上下运动,当一号活塞板(61)向上运动时,一号活塞板(61)下方空间产生负压,使得一号活塞板(61)上方的高温冷却介质通过一号活塞板(61)上的单向阀进入一号活塞板(61)下方空间,同时一号活塞板(61)上方的冷却物质通过导流管(52)中的单向阀进入一号活塞板(61)下方空间,当一号活塞板(61)向下运动时,一号活塞板(61)挤压冷却介质,使得高温的冷却介质通过管道输送进循环冷却泵(13)中,随着输送板(31)不断的上下运动,使得低温的冷却介质不断的从隔板(5)下方空间上升对被冷却物进行冷却,同时使得换热后高温的冷却介质不断的输送进储液框(51)中,通过一号活塞板(61)不断的上下运动,使得高温的冷却物质不断的输送进循环冷却泵(13)中进行冷却再循环,减少了冷却物质的消耗,提高了冷却效率;曲轴(8)转动时使得曲轴(8)的连杆轴颈不断的与气囊(15)接触并脱离,因气囊(15)为弹性气囊,从而使得气囊(15)不断的压缩与恢复,进而使得与气囊(15)相连通的固定框(9)中的二号活塞板(91)不断的上下运动,二号活塞板(91)向下运动时,使得二号活塞板(91)上方空间产生负压,从而使得冷却介质进入二号活塞板(91)中,对固定框(9)中的部分一号导液管(2)进行散热,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二号活塞板(91)向上运动时,二号活塞板(91)挤压固定框(9)中的升温的冷却物质,使得升温后的冷却物质排入循环冷却泵(13)中进行冷却、循环,随着二号活塞板(91)不断的上下运动,低温的冷却物质不断的进入固定框(9)中对一号导液管(2)中的被冷却物进行降温,同时使得升温后的冷却介质排入循环冷却泵(13),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使得被冷却物得到充分的冷却,同时有效的减少了冷却物质的消耗,节约了成本;散热孔(16)的设置,使得机体(1)内的热量不断的向外界输送,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机体(1)内的温度,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半透膜的存在避免了部分冷却介质在高温情况下挥发排出机体(1),避免了冷却介质的浪费,同时避免了冷却介质对环境造成污染;一号带轮(71)随着电机(7)转动,皮带(72)使得二号带轮(10)随着一号带轮(71)转动,从而使得风扇叶(19)转动,隔板(5)上方空间的热量在风扇叶(19)作用下快速的通过散热孔(16)排出机体(1)外,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机体(1)内的温度,进而使得换热器更好的对被冷却物进行冷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输送板(31)上升时带动隔板(5)下方的冷却介质向上运动,碗形态提高了输送板(31)的输送效果,使得更多的冷却介质被输送,在输送的过程中,输送板(31)中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不断的提高,当输送板(31)的高度高于活动框(6)顶部的时候,输送板(31)所用的记忆金属达到变态温度,从而使得输送板(31)转变为平板形态,进而使得输送板(31)中的冷却介质完全的进入到储液框(51)中,避免了部分高温的冷却介质残留在输送板(31)中,并随着输送板(31)的下降与隔板(5)下方的低温冷却介质相混合,使得高温冷却介质完全的排出,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器的冷却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2124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隔离板及其制造方法及板式热交换器
- 下一篇:列管式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