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16261.4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8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何安和;林素慧;彭康伟;黄禹杰;王锋;张家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20 | 分类号: | H01L33/20;H01L33/38;H01L3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层 发光二极管结构 绝缘保护层 第一电极 突起结构 下电极部 发光外延层 第二电极 外表面具 电极部 活性层 上表面 台面 侧壁 附着 两层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由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及夹在两层之间的活性层构成的发光外延层,其厚度为T,露出台面的第一半导体层,连接至第二半导体层的第二电极,以及绝缘保护层,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台面上形成有一突起结构,其宽度为D0,高度为H0,且第一电极包裹所述突起结构并连接至所述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电极外表面具有一台阶,定义位于所述台阶之上的第一电极为上电极部,其宽度为D1,高度为H1,位于所述台阶之下的第一电极为下电极部,其宽度为D2,高度为H2,所述绝缘保护层附着于所述下电极部的侧壁及台阶的上表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增加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英文为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它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发出黄、绿、蓝等各种颜色的可见光及红外和紫外不可见光。
如图1所示,在常规正装发光二极管结构中,包括衬底100,由下往上堆叠的N型层201、发光区202、P型层203、电流扩展层300,P电极402以及设置在裸露的N型层201表面上的N电极401。最后,为了保护电极结构,一般以二氧化硅(SiO2)作为表面绝缘保护层500,目前一般以铬/铂/金(从下至上Cr/Pt/Au)金属叠层作为电极结构,或是插入铝(Al)反射率层形成Cr/Al/Pt/Au作为反射电极结构。
因LED芯片应用环境多种多样,对可靠性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显屏芯片在水汽、高温高湿环境中需避免金属迁移(如Cr迁移)异常,电极包覆性,尤其是N电极的包覆性至关重要,如包覆性不良易失效,以Cr/Al/Pt/Au电极为例,位于N电极表面边缘的绝缘保护层500容易被封装打线拉扯脱落,水汽即可进入电极结构层,在水汽作用下发生水解:Cr-2e→Cr2+,Cr2+在反向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向芯片表面迁移,导致电极和N型层结合处产生空洞,结合力减弱,造电极结构脱落。 因此,如何解决电极结构与绝缘保护层的附着性问题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由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及夹在两层之间的活性层构成的发光外延层,露出台面的第一半导体层,连接至第二半导体层的第二电极,以及绝缘保护层,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台面上形成有一突起结构,其宽度为D0,高度为H0,且第一电极包裹所述突起结构并连接至所述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电极外表面具有一台阶,定义位于所述台阶之上的第一电极为上电极部,其宽度为D1,高度为H1,位于所述台阶之下的第一电极为下电极部,其宽度为D2,高度为H2,所述绝缘保护层附着于所述下电极部的侧壁及台阶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部、下电极部与突起结构的宽度大小关系为:D2>D1>D0。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部的宽度D2与突起结构的宽度D0符合关系式:D2≥1.25D0。
优选地,所述下电极部的宽度D1与突起结构的宽度D0符合关系式:D1≥1.05D0。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部的宽度D2、下电极部的宽度D1与突起结构的宽度D0符合关系式:D2-D1≤0.2D0。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部的宽度D2与下电极部的宽度D1符合关系式:2μm≤ D2-D1≤10μm。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部的宽度D2与突起结构的宽度D0符合关系式:10μm≤D2-D0≤40μm。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部的高度H1与突起结构高度H0的大小关系为:H0=H1。
优选地,所述突起结构高度H0与所述发光外延层的厚度T符合关系式:1/3T≤H0≤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62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极性氮化镓半导体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LED外延生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