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港口货物装卸的转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12005.8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9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曹娟;林晶晶;黄蕊;李清;柳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6F9/065 | 分类号: | B66F9/065;B66F9/075;B66F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组件 支承部 底座 固定组件 货物装卸 移动组件 转运装置 驱动 工作效率 可拆卸的 上下伸缩 水平方位 水平旋转 整套装置 装载货物 港口 固定端 活动端 灵活的 摆动 底端 装卸 垂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港口货物装卸的转运装置,包括支承部、驱动部和底座。支承部设置在整个装置的最上部,主要功能为装载货物。驱动部的固定端设置在底座上,活动端与支承部连接成一体,且可共同运动,以此,通过驱动部的上下伸缩、水平旋转摆动,实现支承部在垂直或水平方位上距离和角度的变化。底座包括基座、固定组件、动力组件和移动组件,其中,固定组件设置在基座的顶部;可拆卸的动力组件连接在基座的底端面上,且可与基座共同运动;移动组件设置在动力组件远离基座的另外一端,与动力组件连接;整套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能够灵活的适应各种装卸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港口货物装卸的转运装置,属于物流运输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货物的水路运输在我国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船舶靠港后货物的装卸效率是衡量各港口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货主和船东希望缩短船舶在港装卸作业时间,以保证进出口货物的船期及港口物流的运转。货物装卸效率还直接影响到港口的营运成本。
龙门起重机是现在港口装卸集装箱或货物转运使用较多的机械设备,龙门起重机水平主梁支承在两片刚性支腿上,起重小车在司机的操控下在主梁的轨道上行走,吊钩(即抓取机构,包含吊钩、抓斗、电磁等,本文都以吊钩为例)进行装卸、堆码集装箱。但是现有的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耗时长,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装载还是卸载货物,都需要运输车辆完全停车后才能完成,这样大大增加了整个货物装卸的时间;2、效率低,起重机的吊钩要在人的控制下到达集装箱正上方,此过程比较耗时,并且工作状态也不稳定,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条件的干扰;3、控制精度低,由于起重机的吊钩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运动,如需在多个方向移动只能依靠起重机支架整体在轨道上运动,不方便且控制精度低;4、占地面积大,由于龙门起重机的特定结构,两边的支腿需要坚固的基础建设才能得以支撑,尤其对于一些吨位较大的龙门起重机,支腿的修建需要坚实的地基为之提供支撑。
现有技术中针对货物装卸的转运装置的结构提出了改进方式,但依然存在各种诸多问题。例如,中国专利CN 201810150683.7提供的一种用于工厂、港口货物的拼接应急龙门吊,包括轮式底盘、支承框架、重心调整块移动组件、电驱动转体组件、液压式抬腿组件、重心调整块、底盘稳定组件、龙门吊基座、吊钩横向移动组件以及吊钩纵向移动组件,其移动装置综合了轮式装置速度快和腿式装置越障能力强的优点,能够快速到达指定区域,拼接成小型应急龙门吊,通过轮式底盘、重心调整块移动组件以及吊钩横向移动组件实现吊钩在水平面上的灵活运动,通过吊钩纵向移动组件实现吊钩的纵向移动,然而该种结构的龙门吊,同样需要支承框架,其作业的空间由支承框架所限定,对于吨位较大的货物,依然存在占地面积大,工作效率低,调整精度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港口货物装卸的转运装置,其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能够灵活的适应各种装卸工况。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港口货物装卸的转运装置,包括支承部、驱动部和底座。支承部设置在整个装置的最上部,主要功能为装载货物。驱动部的固定端设置在底座上,活动端与支承部连接成一体,且可共同运动,以此,通过驱动部的上下伸缩、水平旋转摆动,实现支承部在垂直或水平方位上距离和角度的变化。底座包括基座、固定组件、动力组件和移动组件,其中,固定组件设置在基座的顶部;可拆卸的动力组件连接在基座的底端面上,且可与基座共同运动;移动组件设置在动力组件远离基座的另外一端,与动力组件连接;以此,通过动力组件和移动组件可带动整个转运装置灵活地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20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