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褪锡废液的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109306.5 | 申请日: | 2018-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郑忆依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忆依 |
| 主分类号: | C01B21/46 | 分类号: | C01B21/46;C01B25/37;C01C1/18;C01G3/10;C01G19/06;C01G21/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7399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液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褪锡废液的处理方法。通过活性炭来吸附褪锡废液中的悬浮的氢氧化锡胶体,然后过滤,经过焙烧、盐酸溶解和浓缩结晶得到氯化亚锡晶体,得到的澄清滤液经过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其中的硝酸,然后加入氨水和磷酸盐,调节并稳定pH,得到电池级磷酸铁,经过煅烧得到电池级无水磷酸铁,然后加入硫酸铵,将其中的铅沉淀,得到硫酸铅,加入碱得到三盐基硫酸铅;然后加入萃取剂萃取铜,经过反萃得到硫酸铜,剩余的硝酸铵溶液经过浓缩结晶得到硝酸铵,剩余的母液加入纯水和硝酸溶液稀释,得到褪锡液。本发明成本低,工艺简单,流程短,处理工艺环保,得到的产品纯度高,附加值高,且最终能够循环再造褪锡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褪锡废液的处理方法,属于废液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则每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达到上千万吨。俗称电子垃圾,是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或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和计算机等通讯电子产品等电子科技的淘汰品。电子垃圾需要谨慎处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电子垃圾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环境污染威胁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电子废弃物中所蕴含的金属,尤其是贵金属,其品位是天然矿藏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回收成本一般低于开采自然矿床。有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吨随意搜集的电子板卡中,可以分离出143kg铜、0.5kg黄金、40.8kg铁、29.5kg铅、2.0kg锡、18.1kg镍、10.0kg锑。
在印刷电路板中,最多的金属是铜,此外还有金、铝、镍、铅等金属,其中不乏稀有金属。有统计数据表明,每吨废电路板中含金量达到1000g左右。随着工艺水平提高,每吨废电路板中已能够提炼出300g金,市价约合3万元。
日本横滨金属公司对报废手机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平均每100克手机机身中含有14克铜、0.19克银、0.03克金和0.01克钯;另外从手机锂电池中还能回收金属锂。该公司通过从报废手机中回收多种贵重金属,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所以目前废旧电路板的回收成为能否资源化利用电子废弃物的关键,针对电路板,目前常规的方法为将电子元器件和基板进行分离,基板单独处理,电子元器件进行分类后处理。所以一般采用化学法来进行脱焊锡。褪锡后会产生褪锡废液,褪锡废液中主要含有铁、锡、铅、铜等金属离子以及硝酸和硝酸根等,同时含有缓腐蚀剂等。为危险废物,其资源化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关键步骤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褪锡废液的处理方法,成本低,工艺简单,流程短,处理工艺环保,得到的产品纯度高,附加值高,且最终能够循环再造褪锡液。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褪锡废液的处理方法,其为以下步骤:
(1)将褪锡废液加入活性炭粉,活性炭粉过100-200目筛,搅拌混合后,过滤,得到第一滤液和第一滤渣,将第一滤渣经过洗涤后放入焙烧炉内高温焙烧,维持焙烧炉内惰性气氛,焙烧4-5h后,冷却取出,加入盐酸,再惰性气氛保护下溶解搅拌,经过过滤,得到氯化亚锡溶液,真空条件下浓缩结晶得到氯化亚锡晶体;
(2)将步骤(1)得到的第一滤液和洗涤第一滤渣得到的洗涤液混合一起,在温度为15-25℃搅拌加入二氯甲烷,混合搅拌15-30min,然后静置分层,将处于下层的二氯甲烷有机相放出,然后加入纯水,通过减压蒸馏,将二氯甲烷蒸馏出去,冷凝回收的二氯甲烷返回使用,剩余得到的为硝酸溶液;
(3)将步骤(2)静置分层得到的水相升温至温度为45-55℃,然后在搅拌下加入氨水和磷酸氢二铵溶液,维持过程的pH为1.8-2.2,搅拌速度为150-250r/min,温度为45-55℃,加料时间为1.5-2h,然后升温至温度为85-90℃,继续陈化反应30-60min,然后过滤,得到第二滤液和第二滤渣,将第二滤渣加入热纯水洗涤,得到电池级磷酸铁,经过煅烧得到电池级无水磷酸铁,经过煅烧得到电池级无水磷酸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忆依,未经郑忆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93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