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地震数据时深转换精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00856.0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7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荐;吴波;丁蔚楠;段永明;邓美洲;李亚晶;蒋晓红;袁红卫;柯强;张岩;高恒逸;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刘童笛;王芸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地震 数据 转换 精度 方法 | ||
1.一种提高地震数据时深转换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对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自适应高密度双谱速度扫描,得到每一道、每一个采样点地震数据的均方根速度;
b、在目标层位的控制下得到符合地层连续性和空间一致性的层速度数据;
c、利用测井资料数据拟合的层速度系数来对地震平均速度体进行趋势校正;
d、利用多口井测井资料的速度数据与地震资料速度平均误差因子对随机的剩余误差进行校正;
e、通过校正后的速度体进行计算目标层目标区域的时深转换结果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地震数据时深转换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包括以下步骤:
a1、对每一个CDP点道集进行动校正处理,对于未动校拉平的道集,求取双曲线最大偏移距点和最小偏移距点的时差dtn,及双曲线曲率最大处与最小偏移距处的时差τ0;
a2、计算均方根速度:
其中,VR为均方根速度,Xmax为最大偏移距,dtn为双曲线最大偏移距点和最小偏移距点的时差,τ0为双曲线曲率最大处与最小偏移距处的时差,t0为零偏移距走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地震数据时深转换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层速度数据计算如下:
其中,Vn为第n个目标层位的层速度,t0,n为第n个目标层位对应的时间,VR,n为第n个目标层位对应的均方根速度,t0,n-1为第n-1个目标层位对应的时间,VR,n-1为第n-1个目标层位对应的均方根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地震数据时深转换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包括以下步骤:
c1、利用已钻井的测井资料数据拟合的层速度系数,假设时间域地震等时界面与相应深度域测井层位之间满足空间时深转换速度的概率统计分布特征,则当以下误差函数趋于最小时,可求取时间域地震层位与深度域测井层位间平均时深转换速度的拟合系数,即:
式中:Vw为测井资料的层速度;i为测井点数;j为目的层层数;V0为地震资料层速度;zi为测井数据目的层深度;β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系数;
c2、根据计算得来的系数β来对地震平均速度体进行趋势校正,校正公式如下:
Vc(t)=V0(t-1)+βj
式中,Vc为校正后的层速度,t为地震层位双层旅行时,V0为地震资料层速度;β为校正系数,j为目的层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地震数据时深转换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包括以下步骤:
d1、将每口井的目的层速度曲线与井旁地震道层速度曲线相减,求得残差因子曲线;
d2、将所有井的残差因子曲线在空间上进行插值,得到整个工区的残差因子体数据;
d3、将该速度残差因子体数据加到趋势校正后的地震层速度体上,完成对随机的剩余误差的校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地震数据时深转换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对于某一道地震数据时深转换公式如下:
Di(t)=Vit
式中:Di为第i个目的层的深度,i为目的层数,Vi为第i层的高精度地震层速度,t为地震层位双层旅行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085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