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悬挂减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85215.2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7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娣;朱松青;赵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G11/27 | 分类号: | B60G11/27;B60G11/28;B60G1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盘横梁 车体 外套管 悬架 减振装置 减振组件 汽车悬挂 安装块 固定块 内套管 压力臂 乘客 缓冲弹簧 内部设置 气囊组件 平顺性 舒适度 铰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挂减振装置,包括底盘横梁,所述底盘横梁顶部的两端皆安装有L型压力臂,且L型压力臂另一端的底部皆设置有气囊组件,所述底盘横梁底部的两端皆安装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底部安装有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的底部皆安装有安装块,所述底盘横梁的两端皆设置有悬架块,且安装块的另一端固定在悬架块的一侧,所述悬架块两侧的顶端皆铰接有外套管,且外套管的内部设置有与其相适合的内套管,所述内套管靠近外套管的一端皆安装有缓冲弹簧,有效保护车体,且提高了车体的平顺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提高了车体的最大承受程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对车体和乘客进行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悬挂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整体结构中,悬挂支架系统中弹性元件经常承受振动产生的冲击,为了提高汽车行进中的平顺性,所以经常在悬挂支架和弹性元件上安装减振装置,以在产生冲击时进行缓冲和减振,提高舒适性的同时对车体进行保护。现有的汽车悬挂减振装置,仅仅只能通过机械式弹簧减振进行减振,不能实现自动化控制的柔性减振和运动曲线,导致减振效果差,舒适度低,甚至使车体发生侧倾,存在安全隐患,且当减振装置出现问题时,则整体无法使用,导致汽车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悬挂减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悬挂减振装置,包括底盘横梁,所述底盘横梁顶部的两端皆安装有L型压力臂,且L型压力臂另一端的底部皆设置有气囊组件,所述底盘横梁底部的两端皆安装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底部安装有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的底部皆安装有安装块,所述底盘横梁的两端皆设置有悬架块,且安装块的另一端固定在悬架块的一侧,所述悬架块两侧的顶端皆铰接有外套管,且外套管的内部设置有与其相适合的内套管,所述内套管靠近外套管的一端皆安装有缓冲弹簧,且缓冲弹簧的另一端皆固定在外套管的底部,所述内套管的另一端皆铰接在L型压力臂的一侧,所述悬架块的内部的一侧设置有转向臂,且悬架块的内部设置有传动轴。
优选的,所述气囊组件包括连接板、排气口和缓冲气囊,所述缓冲气囊安装在L型压力臂底部的一端,且缓冲气囊的底部安装有连接板,多组所述缓冲气囊和L型压力臂相固定,且最底部连接板固定在悬架块的顶部,所述缓冲气囊远离底盘横梁的一端皆设置有排气口。
优选的,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减振弹簧、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伸和缩杆,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有减振弹簧,所述第一固定板底部焊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皆铰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连接在安装块。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为液压伸缩杆。
优选的,所述悬架块的制作材料为锰钢。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和悬架块的固定处设置有多组锁紧栓。
优选的,所述底盘横梁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多组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排气口可以拆卸更换不同口径的排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悬挂减振装置安装有安装块、减振弹簧和固定块,当汽车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进时,进行缓冲减振,减小车体的颠簸程度,提高乘客的舒适度,结合连接板、缓冲气囊、排气口和L型压力臂,当汽车一侧收到冲击力时,有车轮将冲击力传递至悬架块上,部分力传递至气囊处,气囊进行有效缓冲,减小底盘横梁所受的冲击,有效的保护车体,且提高了车体的平顺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且该气囊缓冲组件是多组缓冲气囊与连接板想结合结构,当单组缓冲气囊损坏时,依然可以使用,不会导致汽车无法工作,对单个气囊进行更换即可恢复,降低了维修成本和维修难度,且该汽车悬挂减振装置安装有内套管、外套管和弹簧,可以进一步将冲击力分为多个方向进行扩散、缓冲,从而降低了各个位置所受冲击力的大小,提高了车体的最大承受程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对车体和乘客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52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