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食品生物加工、提取茶提取物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81975.6 | 申请日: | 2018-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9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 发明(设计)人: | 徐向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茯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08;A23F3/18;A23F3/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食品生物 茶类提取物 茶提取物 发酵 逆流提取 生物接种 造粒成型 发花 汽蒸 渥堆 杀菌 加工 浓缩 净化 融合 转换 检验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食品生物加工、提取茶提取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次去杂质;(2)、拼堆、发酵渥堆;(3)、汽蒸;(4)、进烘发花;(5)、干燥;(6)、检验;(7)、初制;(8)、第二次去杂质;(9)、逆流提取;(10)、浓缩;(11)、净化;(12)、干燥;(13)、杀菌;(14)、生物接种;(15)、造粒成型;(16)、包装。本发明利用食品生物的特性将茶类提取物进行融合包裹,使茶类提取物在包装完成后,依然能继续的发酵、转换并生成更多有益成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食品生物加工、提取茶提取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茶类提取物的研究,自唐朝年间就有研究和制作,研究并制作出来至今 为止,几乎所有茶类提取物都是以粉末状结晶存在,目前有茶多酚、儿茶素、 茶黄素、茯茶素、精炼茶珍、普洱茶珍、抹茶等各类茶提取物。但无一例外 都是以粉末结晶的形式存在。21世纪初,饮茶方式、饮茶习惯都面临着巨大 的变化,速溶茶粉、固态茶、茶膏等等由茶类提取物制成的产品也在逐步走 进人民的视野中,速溶茶粉。速溶茶粉是茶类深加工技术的原始产物,保留 了茶类的营养价值却流失了相当部分的香味、色泽以及口感,在日常生活中 也有洒落、不方便携带、样貌欠缺、易受潮败坏等问题。固态茶是目前茶叶 深加工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口味好、低热量的固态茶近年来更是成为了国内 外食品市场的宠儿,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固形茶的制作工艺十分难把 握添加成分导致固形茶的营养和有益成分都难免受到影响,也无法完全控制 微生物对固形茶的影响。茶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茶类提取物成品,工艺和技 术都已经非常的完善。由于茶膏不方便携带、溶解速度慢,导致与现代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一定差异。
专利号CN 102630772所提及的“一种促进茯砖茶砖表面生长金花的方 法”,在制作工艺中提到将黑茶砖密封在无氧环境下加工使微生物能够在有 利的环境下迅速成长。同理,其他的茶类在加工过程中同样可以使用将茶密 封接种食品生物使茶在食品生物作用下催化茶中各种相关物质发生氧化、聚 合、降解、转化,改善。此外,参考专利号CN102084903、专利号CN 102860373、 专利号CN 103749800、专利号CN 105420020等之中所提及绿茶、白茶、红茶、 花茶、普洱茶、黑茶、各类茶提取物甚至制造茶酒等,可得出结论冠突散囊 菌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专利号CN 104893984之中所描述的食品生物冠突散 囊菌编号CGMCC10610、专利号CN 104928184中所描述的食品生物冠突散囊菌 编号CGMCC8730等都能生长。以上所述的编号菌株都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 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利用食品生物加工、提取茶 提取物的方法,利用食品生物的特性将茶类提取物进行融合包裹,使茶类提 取物在包装完成后,依然能继续的发酵、转换并生成更多有益成分。
本发明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食品生物加工、提取茶提取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 骤:
(1)、第一次去杂质:将原料进行第一次去杂质,去除原料中的粉尘、 梗蒂,控制梗蒂在25%以下;
(2)、拼堆、发酵渥堆:将原料拼堆,拼堆过程中第一次混合冠突散囊 菌悬浮液与原料,比例为0.4~1.2ml/100g,盖住拼堆5~8小时初步发酵;
(3)、汽蒸:汽蒸蓬松原料,将含水量控制在22%~25%,汽蒸时间8~ 45S一次,共五次;
(4)、进烘发花:汽蒸好的原料进烘房发花,第二次混合原料与冠突散 囊菌悬浮液,以0.6~1.0ml/100g的比例将冠突散囊菌悬浮液喷洒在原料底 部原料及原料表面,温度环境28~30℃,湿度环境20%~80%,发花时间3~ 8d;
(5)、干燥:发花完成的原料静置2~8d使冠突散囊菌冷却成孢;
(6)、检验:对原料进行检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茯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南茯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19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茶的加工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保健白茶炒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