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越溶洞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施工方法以及支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049622.8 | 申请日: | 2018-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7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莉;周文佐;肖衡林;马强;李丽华;陈智;何俊;庄心善;胡其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5/20 | 分类号: | E02D5/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 地址: | 43006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越 溶洞 地下 连续 结构 施工 方法 以及 支护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越溶洞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施工方法以及支护装置,在地下连续墙施工穿越溶洞区域时,先确定下伏溶洞尺寸,划分基槽位置,并确定开挖顺序;基于溶洞尺寸制作预制板,两个预制板通过连接件相连组成支护装置;对于净高高的基槽,先下放锁口管,然后下放预制板,最后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对于溶洞净高低的基槽开挖好后,先下放锁口管,然后绑扎钢筋笼,将一组预制板与钢筋笼固定好后一起下放到位,最后浇筑混凝土;按照上述方法,按照设计顺序进行溶洞区域地下连续墙的基槽开挖浇筑,完成地下连续墙施工。本发明使穿过溶洞区的地下连续墙结构稳定可靠,浇筑混凝土后成型良好,不易受地质环境的影响,节省大量资源和预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领域,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穿越溶洞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施工方法以及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强岩溶发育区施工时,80%以上的地下基础结构都可能遇到穿越溶洞施工的问题,若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如用一些填充材料将溶洞填满,或者在地下连续墙两边各增加一排水泥桩做止水帷幕等做法,但都普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工程量浩大,处理结构过于复杂,费时费力,施工工艺繁琐,工期冗长等。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种更好的处理结构和方法,将地下连续墙与溶洞空间隔绝开,便于混凝土浇筑成型,使结构安全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岩溶强发育地区地下连续墙施工时遇到下伏溶洞的处理结构和施工方法。提出一种施工工艺更简便快捷,安全可靠,较少扰动地下地质结构的处理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现有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穿越溶洞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地下连续墙施工穿越溶洞区域时,先确定下伏溶洞尺寸,划分基槽位置,并确定开挖顺序;
步骤二、基于溶洞尺寸制作预制板,两个预制板为一组,中间通过连接件相连组成连续墙两侧的支护装置;
步骤三、优先施工溶洞净高高的基槽,对于净高高的基槽,成槽完毕后先下放锁口管,后下放预先制作好的一组预制板,最后放钢筋笼,然后通过导管从基槽底部开始浇筑混凝土;
步骤四、对于溶洞净高低的基槽开挖好后,下放锁口管,绑扎钢筋笼,将一组预制板与钢筋笼固定好后一起下放到位,然后通过导管从基槽底部开始浇筑混凝土;
步骤五、按照步骤三和步骤四的方法,对穿越溶洞区域的地下连续墙按设计要求顺序开挖基槽,并利用预制板支护浇筑施工,最终完成穿越溶洞的整个地下连续墙施工。
作为改进,所述预制板的下边为便于沉底的楔形边,上边为便于下放至基槽内的楔形边。
作为改进,所述预制板侧面为便于放置锁口管的内凹圆弧形。
作为改进,所述预制板内预埋有与其平行的预埋钢板,所述预埋钢板上焊接有与其垂直的螺纹钢筋,两个预制板的螺纹钢筋之间通过连接套筒相连,所述连接套筒内设有与预制板上的螺纹钢筋配合的螺纹孔。
作为改进,所述连接套筒两端的螺纹孔内螺纹旋向相反,旋转连接套筒时可以调节两个预制板之间的距离。
作为改进,所述预制板内可以设置多块预埋钢板,两个预制板之间通过多个数量相应的连接套筒和螺纹钢筋相连,对于净高高的基槽施工时,预制板制作中螺纹钢筋可焊接在预埋钢板外边缘,使后续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下放工序不受影响。
作为改进,所述基槽采用挖槽机开挖,挖槽过程中采用泥浆护壁,浇筑混凝土时,通过导管从基槽底部开始浇筑,基槽上部利用管道对泥浆回收,混凝土自下而上置换泥浆空间,完成基槽浇筑。
一种穿越溶洞的地下连续墙结构,包括混凝土钢筋结构墙,其特征在于:在溶洞区域的混凝土钢筋结构墙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支护的预制板,两侧的预制板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96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