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致密气压裂工程甜点的预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9241.1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84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子雄;魏肃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红爽;龙洪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致密 气压 工程 甜点 预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致密气压裂工程甜点的预测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微地震监测四维影像确定井筒周围的第一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采用预设的预测技术预测井筒周围的应力薄弱点;根据监测出的第一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优化预测参数,使预测出的应力薄弱点分布与第一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监测结果一致;根据预测技术和优化后的预测参数预测井筒周围第二应力薄弱点并获取第二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根据第二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进行人工裂缝延伸方向预测,并预测具有预设复杂度的裂缝形成区域作为工程甜点位置。该实施例方案实现了在布井前准确获得各储层工程甜点位置,在此布井有利于压裂形成复杂缝网,提高了致密气藏的勘探开发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致密气储层压裂工程甜点技术,尤指一种致密气压裂工程甜点的预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致密气压裂效果的好坏与储层物性及裂缝形态关系密切,通过对致密气压裂井的统计分析得出,物性好的储层产气量在3万方以下,但物性差的层在形成复杂裂缝以后产能在10万方以上。同时储层物性是储层的本身性质,难以改变,但可能通过改变压裂的裂缝形态形成复杂的裂缝,实现高产的目的。
目前在怎么形成复杂裂缝工艺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选择应力差小或者天然裂缝发育的层位压裂,既所谓的工程甜点位置。在工程甜点处布井,能够比较容易压裂形成复杂形态裂缝,具有多个方向的破裂和延伸。应用上也是针对已经完钻的井进行分析计算,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复杂裂缝压裂。从储层上进行工程甜点的预测研究比较少,缺少可靠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预测天然裂缝发育区,认为天然裂缝发育即为工程甜点。但很多学者研究得出:天然裂缝的发育对裂缝的走向有重要的影响,地应力方向及与天然裂缝的夹角是控制压裂裂缝走向的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对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扩展机理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影响压裂裂缝扩展的主要因素,及不同的天然裂缝与地应力组合时压裂裂缝的扩展方向。按照该理论,要预测能形成多个破裂方向的位置,需要准确预测天然裂缝发育位置、区域上地应力分布方向、水平应力差较小的区域等。在天然裂缝预测时,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叠后地震属性进行研究,采用局部构造熵不连续性检测、蚂蚁体、高精度曲率属性、相干体分析和倾角、方位角等多种属性对宏观裂缝发育特征进行识别和预测,由于这些方法中的涉及很多参数的选取,部分参数无法准确获取,同时对人员的经验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别较大,公开发表的文献中鲜有比较成熟的方法应用。地应力方向的识别方法较多,应用结果准确,但在预测方面,主要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应力场预测模型,但很难实现准确的预测。常规的研究方法中单一因素的预测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况且三种因素进行叠加才能准确的预测工程甜点,其结果的准确性更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致密气压裂工程甜点的预测方法和装置,能够在布井前准确获得各储层应力薄弱区的发育特征,优选获取工程甜点位置,在此布井有利于压裂形成复杂缝网,从而综合提高致密气藏的勘探开发效果。
为了达到本发明实施例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致密气压裂工程甜点的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根据压裂施工过程中采集的地面微地震压裂监测数据获得微地震监测四维影像;
根据所述微地震监测四维影像确定每口井的井筒周围的第一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
采用预设的预测技术预测每口井的井筒周围的应力薄弱点;
根据预测出的所述应力薄弱点以及所述第一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中所标记的第一应力薄弱点对所述预测技术的预测参数进行优化;
根据所述预测技术和优化后的预测参数预测每口井的井筒周围的第二应力薄弱点,并获取第二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
根据所述第二平面应力薄弱点分布图进行不同应力薄弱点位置的人工裂缝延伸方向预测,并根据预测出的人工裂缝延伸方向预测具有预设复杂度的裂缝形成区域,将预测出的区域作为所述工程甜点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9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