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单相高熵合金表面性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7413.1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77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艳;韩彬;王稼林;张琪;张世一;李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C22F1/00 | 分类号: | C22F1/00;C21D10/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单相 合金 表面 性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单相高熵合金表面性能的方法,属于高熵合金表面强化技术领域,其中单相高熵合金为AlxCrCoFeMnNi合金,其中x表示摩尔数,x=0‑0.5,单相高熵合金经固溶处理及表面预处理后,采用超声冲击设备对高熵合金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所述高熵合金具有单相面心立方结构,超声冲击后高熵合金表面形成一定深度塑性变形层,晶粒明显细化、由表面到芯部形成梯度结构,硬度和耐磨性显著提高。本发明能够在保证高熵合金表面化学成分不变及芯部韧性的同时,在其表面获得细小组织和大量微观缺陷,使其表面硬度提高了1.8‑2.5倍,耐磨性能提高1.3‑2.5倍,方法简单,易操作且安全可靠,耗能小,经济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表面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单相高熵合金表面性能的方法,适用于对硬度、耐磨耐蚀性能要求高的高熵合金表面强化处理。
背景技术
传统的合金材料几乎都是以一种金属元素为主,添加特定的合金元素获得具有高强度与韧性、耐蚀性、耐磨性能的合金。多主元高熵合金打破传统合金设计的思维定势,由至少五种以上元素为主元组配合金成分,且每种主元原子分数在5%-35%之间,由多种元素集体领导而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目前,真空电弧熔炼法是高熵合金最常用的制备方法,而高熵合金的研究对象一般是铸态合金样品。根据传统合金的研究结论,铸态样品中通常有铸造缺陷,比如亚稳相的存在、平衡相的抑制、元素偏析、较高的残余拉应力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高熵合金材料的机械性能。特别是有复杂组成元素的高熵合金有极大可能加重合金的铸造缺陷。此外,虽然有文献报道了高硬度、高耐蚀、耐磨性能高熵合金的合金体系设计及制备方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添加Si、Mn和Mo元素后高熵合金涂层显微硬度提高,但造成了成分偏析的不利影响。此外,添加的Al元素含量过高,显微组织由面心立方向体心立方转变且硬度、耐磨性及耐蚀性能提高,但组织稳定性变差。还有文献报道,添加WC颗粒制备复合高熵合金,其硬度及耐磨性显著提高,但大量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反而降低了涂层塑韧性。可见,高熵合金强度的提升普遍以降低其塑性为代价,严重制约了高熵合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超声冲击处理作为表面纳米化技术,可通过塑性变形使工件表层产生纳米化组织及加工硬化,提高其疲劳寿命和耐磨性能,在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及焊接接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超声冲击处理中、高层错能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金属,如Al、Fe、Ni及Cu等,位错滑移协调塑性变形,即变形过程中位错界面不断形成并连续地分割晶粒,其晶粒细化机制为超声冲击力作用下的位错分割机制。多主元高熵合金涂层由至少五种主要元素构成,其层错能很低,位错极易分解为层错,孪晶变形更容易。二次孪晶的产生能够使不同孪晶系在后续变形过程中被激活,保证在不牺牲塑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合金强度,获得高强度、高塑性以及高的加工硬化效果。采用超声冲击技术对高熵合金表面进行强化处理,不但能够提高高熵合金表面质量,还能够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能。
专利(CN107326246A)公开了一种高性能高熵合金及其加工方法,通过在Fe40Mn40Co10Cr10合金中引入一定含量的碳元素降低材料的层错能,采用锻造加工方法使高熵合金在室温条件下诱发孪晶。但该发明中为了消除锻造组织,需要进行较高温度长时间保温过程,组织可控性较差,工艺复杂且经济成本高。
专利(CN107083527A)公开了一种热处理结合塑性变形提高单相高熵合金强度的方法,将Al0.5CrCuFeNi2高熵合金采用时效处理和轧制压缩变形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时效温度为200-950℃,保温时间0.5-5h,然后取出后空冷,进行轧制压缩变形,其变形量为30%-80%,强度提高10%-95%,其综合力学性能优异,拓宽了高熵合金的应用范围。但是采用轧制压缩变形属于宏观塑性变形,变形量大且加工强度高,轧制后高熵合金表面质量差,需进行后续加工方可投入适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74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