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生毫米波贝塞尔波束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037079.X | 申请日: | 2018-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6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喆;张德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 主分类号: | H01Q19/06 | 分类号: | H01Q1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杨青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产生 毫米波 贝塞尔 波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产生毫米波贝塞尔波束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两个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相同的准光器件组,所述准光器件组包括馈源和透镜;所述馈源和透镜均倾斜放置,两者的倾斜角相同;所述馈源为介质棒天线,用于将产生的高斯波束入射到透镜上,所述透镜用于输出贝塞尔波束。本发明的装置将透镜和馈源综合设计为一个准光器件组,该准光器件组可以使得现有装置的长度缩短70%,并且对于加工精度要求相对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毫米波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生毫米波贝塞尔波束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可见光和红外领域,常利用高斯波束进行准直和切割等操作,同时希望高斯波束具有衍射角小和波束半径小的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波束发散角和衍射角呈现反相关的关系,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能够使得激光束不发生衍射或者在一定传输距离内不发生衍射,198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引入“无衍射光束”的概念,并在理论和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从理论上证明了绝对意义上的无衍射光束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相对意义上,有限能量的光束仍然可以实现有限距离的无衍射传输,因此前人的研究工作就集中在如何简单有效的产生贝塞尔光束,贝塞尔光束如何能在更长的距离实现无衍射,贝塞尔波束的转化效率能否提高。
在毫米波波段,产生贝塞尔波束的方法与可见光及红外波段类似,但是难点又有不同,毫米波波段的波束准直并不像红外和可见光那么容易,很多方法是不能采用的,如倒置望远镜法,其原因在于该种方法产生的贝塞尔波束的光斑过于大,能量集中度不够,因此考虑到其准直往往采用超材料透镜天线,但是超材料透镜天线其加工难度较大,精度要求颇高,使用频带较窄,一直限制了其使用。因此在毫米波波段,产生的贝塞尔波束要求光斑大小要尽量小,装置要尽量简单,得到的传输距离要尽量长。
贝塞尔波束的产生方法一般来说是利用两个高斯波束进行干涉产生的结果,因此,无论是采用全息图还是轴棱锥还是狭缝法,都是利用同一个发射馈源发出的波束,将其进行分束,再将其波束方向进行偏转,由传统的球面波转换成锥形波束,利用两个锥形波束的干涉形成贝塞尔波束,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分束的精准度要求颇高,容易形成失配,造成系统性能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贝塞尔波束的产生装置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采用了双馈源结构的装置,并且不需要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棱镜,该装置具有转换效率高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产生毫米波贝塞尔波束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两个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相同的准光器件组,所述准光器件组包括馈源和透镜;所述馈源和透镜均倾斜放置,两者的倾斜角相同;所述馈源为介质棒天线,用于将产生的高斯波束入射到透镜上,所述透镜用于输出贝塞尔波束。
作为上述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倾斜角不超过10°。
作为上述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倾斜角为5°。
作为上述装置的一种改进,两个准光器件组的水平距离介于100mm-200mm。
作为上述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一个准光器件组的馈源与透镜的竖直距离大于100mm;所述一个准光器件组的馈源与透镜的竖直距离为高斯波束中心点到馈源口面的距离S与高斯波束中心点到透镜的距离S1的和;所述高斯波束中心点到馈源口面的距离S的计算过程为:利用所需馈源的远场方向图,得到馈源的3dB方位角θ,在满足馈源发出的高斯波束束腰半径ω01≥0.9λ条件下,λ为该频率下的波长,求出高斯波束中心点到馈源口面的距离S:
作为上述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透镜的口径D满足:D≥3ω,其中,ω为透镜入射面的高斯波束束腰半径:
作为上述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透镜的厚度T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70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