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拉丝机排线异常的动态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1704.X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6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任召进;李玉峰;宗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47/10 | 分类号: | B21C47/10;B21C1/02;B21C51/00 |
代理公司: | 32224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257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线 接近开关 感应距离 排线导轮 导杆 原点 拉丝机 预设 耗时 调整补偿 动态检测 异常检测 移动 时长 停转 计时 测量 报警 记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丝机排线异常的动态检测方法,将2个接近开关9分别设在排线导轮的两侧,预设接近开关感应距离;运行排线时PLC控制器控制排线导轮在排线导杆上任意位置朝排线导杆的任意一端移动;当排线导轮运行至任意1个接近开关的感应距离时开始计时直至移动至另一个接近开关感应距离,以此往复运动,记录每次运动所耗时长,计算相邻两个时长之差的绝对值|Δt|,当|Δt|大于某限值时,PLC控制器控制报警,拉丝机停转,否则则继续正常运行。这种方法无需在排线导杆上预设原点,直接杜绝了原点干扰和误差,排除了耗时测量精度对排线异常检测的干扰;PLC控制器程序简单,防止因程序过于复杂和不合理造成的后续调整补偿更大的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拉丝机设备领域,特别是拉丝机排线异常的动态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见的拉丝机在收线机收卷成品的过程中,排线导轮在换向丝杆上来回匀速移动,换向丝杆与需要拉丝的钢丝等材料垂直,用于使钢丝能够有序、平坦地堆叠在工字轮上。当排线导轮在换向丝杆上的移动过程存在异常,造成移动停滞或移动速率变化幅度过大,就会使收线的钢丝在工字轮上产生局部堆积,导致排线不合格品的产生,轻则返工、重则报废,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影响了生产效率。而目前多数机床无排线异常检测装置,生产过程中,发生排线异常后,机器仍然运行,操作人员如果发现不及时,排线不合格品已产生很多时,就影响了成品率与生产效率;少数机床装有排线异常检测装置,但仅检测变频器、热保护开关等电气硬件装置,无法有效检测机械部位异常导致的排线故障。
例如专利号为201210036030.9的专利“水箱拉丝机排线机构的位置误差消除方法及装置”,该专利技术,在排线导杆预先设置原点,然后预先设置排线导杆两端到原点的的脉冲数,再与实际脉冲数比对,检测和校正误差。这种检测排线异常的方式很大程度依赖于PLC控制器对脉冲数的比对和判断,编程程序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影响校准功能的实现,当发现脉冲数存在冲突后,还需要判断检测原点或其他基准点是否偏移,程序逻辑复杂,容易产生程序错误和干扰。该装置在操作时,也必须将排线导轮复位至原点位置,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尽量减少外部干扰,降低编程程序对拉丝机排线检测过程的影响,使编程程序更简单快捷,较少逻辑错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丝机排线异常的动态检测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拉丝机排线异常的动态检测方法,包括工字轮、PLC控制器、报警装置、显示屏、排线导轮、排线导杆,所述工字轮通过电机驱动,所述排线导轮通过伺服电机驱动沿排线导杆来回移动;排线异常的动态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2个接近开关分别设置在所述排线导轮的两侧末端,设置2个接近开关的感应距离;
S2、在排线运行前,所述排线导轮位于排线导杆上2个所述接近开关之间的任意位置;
S3、运行排线,所述PLC控制器控制所述伺服电机运转,所述排线导轮在排线导杆上朝排线导杆的任意一端移动;当排线导轮运行至任意1个接近开关的感应距离时,PLC控制器控制所述伺服电机反向运转,并开始计时,排线导轮朝排线导杆另一端移动;
S4、当所述排线导轮移动至排线导杆另一端的接近开关的感应距离时,PLC控制器控制所述伺服电机再次反向运转,排线导轮再次朝排线导杆另一端移动,排线导轮以此在排线导杆上往复运动,连续记录排线导轮从排线导杆一端接近开关移动至另一端接近开关经历时长t1、t2、t3、……tn-1、tn;
S5、计算tn-1、tn之差的绝对值|Δt|,当|Δt|超过预定时长时,所述PLC控制器控制所述报警装置报警,并在显示屏上显示相应报警提示,同时所述伺服电机停止运转;当|Δt|不超过预定时长时,则排线继续正常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17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