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桩插头用易切削高导电铜棒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20966.6 | 申请日: | 201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8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茂;朱明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C37/04 | 分类号: | B21C37/04;C22C1/03;C22C9/00;B22D11/14 |
代理公司: | 鹰潭市智埠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1 | 代理人: | 周少华 |
地址: | 341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碲铜 插头 充电桩 高导电 易切削 铜棒 制备 合金棒 合金杆 无氧 合金 挤压 工频感应电炉 金属材料加工 导电性能 合金元素 连续挤压 模具拉拔 切削性能 生产效率 在线加热 成品率 短流程 拉拔机 冷变形 连续化 潜流式 上引 生产 成型 铸造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插头用易切削高导电铜棒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潜流式工频感应电炉,上引铸造无氧碲铜合金杆;(2)将步骤(1)制备所得无氧碲铜合金杆在线加热后直接进行连续挤压,制成挤压碲铜合金棒;(3)采用拉拔机将步骤(2)制备所得的挤压碲铜合金棒通过1-3道模具拉拔成型,制备出所需的易切削高导电铜棒。采用碲作为合金元素添加到铜中,一方面大大提高合金的切削性能,一方面保证合金的导电性能在95%IACS以上,且经过冷变形后,硬度可达HB115以上,最高可达HB130,满足高性能充电桩插头的使用需要。且该生产方法具备当今的连续化、短流程、成品率高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插头用易切削高导电铜棒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充电桩是指用于电动汽车等大型电池组补充电能的设施,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插头是充电桩的核心部件之一,起着连接电源和电器的作用,其性能影响着充电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安全性。
目前,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采用T2紫铜棒作为充电桩插头材料,T2紫铜棒作为一种常见的导电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汇流排、铜扁线等母线,其导电性一般为99%IACS左右。但其主要的缺点就是硬度低且不易切削。当用作充电桩插头时,硬度低(一般为HB100左右)导致插头在使用过程中不耐磨、不耐撞击;而切削性能较差更是使紫铜插头在机加工过程中容易“粘刀”、零件表面较差,从而一方面使机加工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较大程度影响使用效果和寿命。
为了解决生产效率和产品表面问题,一些生产厂家采用黄铜棒替代紫铜。然而虽然黄铜的切削性能好,且硬度较高,但采用黄铜的另一个结果是接触电阻(导电率一般为60%IACS左右)较大,使充电过程中发热较大,严重影响充电效率和安全,目前主要在一些小型电动自行车上使用。
因此,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开发一种在充电桩上应用的高导电、易切削且硬度较高的铜棒产品,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充电桩插头用易切削高导电铜棒的生产方法,且该生产方法具备当今的连续化、短流程、成品率高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充电桩插头用易切削高导电铜棒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潜流式工频感应电炉,上引铸造无氧碲铜合金杆:原料包括标准阴极铜和铜碲中间合金,在熔化炉获得成分均匀、氧含量<10ppm的碲铜合金熔体,然后将熔体导入保温炉中进行上引铸造,铸造温度为1120~1180℃,结晶器出水温度≤50℃,将所述碲铜合金熔体经上引法生产出直径为的无氧碲铜合金杆;所述无氧碲铜合金杆中碲含量为0.05%~0.5%;
(2)将步骤(1)制备所得无氧碲铜合金杆在线加热后直接进行连续挤压,制成挤压碲铜合金棒;在线加热装置安装在连续挤压机组中介于进料矫直机和挤压轮之间,确保进入挤压轮的铜杆温度为350℃~600℃;
(3)采用拉拔机将步骤(2)制备所得的挤压碲铜合金棒通过1-3道模具拉拔成型,制备出所需的易切削高导电铜棒。
更具体地:
步骤(1)所述无氧碲铜合金杆中铜和碲的总含量大于99.99%。
步骤(1)所述无氧碲铜合金杆还含有锡元素,锡含量为0.01-0.1%,铜+碲+锡的总含量大于99.99%。加入微量锡可进一步提高合金硬度,还可加入镍等元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09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