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雷达探测范围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10440.X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4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通;王太杰;康驭涛;伊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丁曼曼;王宝筠 |
地址: | 10010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杆 上位机 测试系统 雷达系统 响应结果 移动平台 雷达探测 移动控制 雷达 发送 格线 上网 移动 指令 行列位置信息 第二传感器 第一传感器 测量效率 方向控制 检测结果 控制移动 平台移动 人为因素 移动测试 测量 记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雷达探测范围的测试系统及方法,该测试系统的移动平台接收到上位机发送的移动控制指令时,控制移动平台移动,并分别接收移动平台上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对雷达布上网格线的检测结果,以按照所述雷达布上网格线的方向控制所述测试杆移动,并将所处雷达布的行列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上位机;上位机获取雷达系统对测试杆的响应结果,并向移动平台发送移动控制指令。由于基于移动平台完成测试杆的移动后基于上位机可以获取到雷达系统对测试杆的响应结果,因此避免了人为移动测试杆且人为记录雷达系统对测试杆的响应结果,进而提高了测量效率,且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雷达探测范围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雷达广泛应用于汽车泊车场景下,在进行泊车操作时,通过图像、声音等方式提示驾驶员车辆周围是否存在障碍物,以提高行驶安全性。
为了保证泊车雷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安全保证,需要对泊车雷达的探测范围进行测量,以使得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检测到障碍物,进而提高行驶安全性。
目前,在测量泊车雷达探测范围时采用的测试方法为人工测量法,首先将雷达布铺设在地面上,由一个工作人员手动将标准测试杆依次移动到雷达布的网格内,另外一个工作人员通过安装有雷达系统的车辆获取在与雷达布的网格对应位置处对测试杆的响应结果,并记录响应结果,完成对雷达探测范围的测量。
但是,现有对雷达探测范围的测试方法中,需要两个及以上的工作人员协同工作,导致测量效率低且测量结果受到人为影响导致测量准确性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雷达探测范围的测试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雷达探测范围的测量效率低且测量准确性低的问题。
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雷达探测范围的测试系统,包括:移动平台,与移动平台通信连接的上位机,以及与所述上位机通信连接的雷达系统;
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移动平台底板,和设置于所述移动平台底板上的第一传感器、至少两个第二传感器、车载夹具和控制单元;
各个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后方;各个所述第二传感器呈线性以预定间隔均匀分布在所述移动平台底板上;其中,所述预设间隔与雷达布上设置的网格线的线宽相同;
所述车载夹具用于固定测试杆;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上位机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上位机发送的移动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移动平台移动,并分别接收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对雷达布上网格线的检测结果,以按照所述雷达布上网格线的方向控制所述测试杆移动;将所处雷达布的行列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上位机;
所述上位机用于获取所述雷达系统对所述测试杆的响应结果,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移动控制指令,其中,所述响应结果与所述所处雷达布的行列位置信息对应。
优选地,所述分别接收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对雷达布上网格线的检测结果,以按照所述雷达布上网格线的方向控制所述测试杆移动包括:
若仅有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所述雷达布上的网格线,则确定所述移动平台沿雷达布上直线“|”移动;
若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所述雷达布上的网格线,且仅有一个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雷达布上的网格线,则确定所述移动平台的移动方向发生偏转,向与检测到所述雷达布上网格线的第二传感器所在方向的反方向调整所述移动方向;
若所述第一传感器以及各个所述第二传感器均检测到所述雷达布上的网格线,则确定所述移动平台移动到网格线“+”线型位置处,移动距离为一个网格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104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