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路限高架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98437.7 | 申请日: | 201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1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保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溧水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13/04 | 分类号: | E01F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乔浩刚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路 限高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路限高架,可应用于智能信息公路,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一、第二立柱上端连接有第一横杆,第三、第四立柱上端连接有第二横杆,第一、第四立柱之间连接第一导向杆,第二、第三立柱之间连接有第二导向杆,限高杆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限高杆可沿第一、第二导向杆滑动;第一立柱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滚轮,第一立柱与第一导向杆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二滚轮;第三立柱的底部安装有第三滚轮,第三立柱与第二导向杆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四滚轮;缆绳的一端连接于限高杆的一端,所述缆绳顺序绕过第二滚轮、第一滚轮、第三滚轮、第四滚轮;限高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拉簧以使限高杆复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管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智能信息公路,具体为一种公路限高架。
背景技术
限高架的作用顾名思义,限制该路段行车车辆的高度,可应用于智能信息公路。可以注意观察一下,有些高架桥的上下桥匝道曲线半径较小,在未设超高的情况下,车辆拐弯很容易侧翻;另一方面,部分高架桥,尤其是匝道,在设计时就不允许重车通过,重载车辆较高,用这种办法限制这种车辆上桥。
目前现有技术中,限高架通常为固定式限高架,其高度不能调节,当大型车辆超过限高架高度,与限高架发生碰撞事故后,与限高架发生碰撞的该车辆会受到强烈的撞击力,将会严重地威胁到车上人员及车辆的安全,限高架被撞坏后维护和修复困难。在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可以升降的限高架,其可以通过限高杆的升降来避免撞击,但是该种限高架通常为主动式限高架,需要动力装置为限高杆的升降提供动力,并且,限高杆在升降过程中,也存在两端需要同步升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限高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限高架维护和修复困难,限高架发生碰撞事故后,车辆会受到强烈的撞击力,不便于维护和修复的技术问题,同时也解决升降过程中两端同步升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路限高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端连接有第一横杆,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上端连接有第二横杆,第一立柱和第四立柱之间连接第一导向杆,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之间连接有第二导向杆,限高杆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限高杆可沿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滑动;第一立柱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滚轮,第一立柱与第一导向杆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二滚轮;第三立柱的底部安装有第三滚轮,第三立柱与第二导向杆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四滚轮;缆绳的一端连接于限高杆的一端,所述缆绳顺序绕过第二滚轮、第一滚轮、第三滚轮、第四滚轮,所述缆绳的另一端连接于限高杆的另一端;限高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拉簧以使限高杆复位,限高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拉簧;其中,第一滚轮和第三滚轮之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管道联通,缆绳穿过所述管道。
当车辆的高度超过限高杆时,随着车辆向前移动,推动限高杆沿着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滑动,在限高杆滑动的过程中,限高杆不断被抬高,直到高度允许车辆通过。
当限高杆的左端沿着第一导向杆斜向上运动时,拉动缆绳运动,从而使限高杆的另一端被缆绳拉动沿着第二导向杆运动,实现限高杆两端同步运动,避免了限高杆两端由于受力不均匀导致的卡滞。
车辆通过后,限高杆在第一拉簧的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
优选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设置为直线形或者弧形。
优选的,限高杆的外周安装有滚筒,滚筒可沿限高杆转动,从而使车辆在撞击到限高杆时,更好地推动限高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公路限高架使用时,既避免自身被撞坏,从而实现免维护,又可以避免车辆受到猛烈撞击,使车辆和人员受到损伤,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两端可以实现同步升降,避免卡滞,提高了可靠性,可应用于智能信息公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溧水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溧水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84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