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环内酯前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91163.9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6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玲;杜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3/00 | 分类号: | C07D3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杨军 |
地址: | 2002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环内酯前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将环己酮和过氧化氢混合,再加入铁盐催化剂,在室温下反应1‑8h,反应结束后通过柱层析法分离得到主产物1,1’‑二氢过氧化二环己基过氧化物;(2)在有机酸催化下将主产物与环己酮缩合,反应结束后,分离纯化后得到大环内酯前体1,2,4,5,7,8‑六氧杂‑3,6,9‑三亚环己基环壬烷。本发明以廉价易得的环己酮为原料,在20‑45℃的温度下,通过两步反应在铁盐与少量有机酸催化制得产物;本发明工艺简单,方便,具有较优的产率,适合推广应用,制备的产品可用于香烟定香剂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环内酯前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2,4,5,7,8-六氧杂-3,6,9-三亚环己基环壬烷具有热不稳定性,在诸多方面都有应用。可以通过热分解制备大环内酯。例如,应用于混合型卷烟中的定香剂环十五内酯的前体。但目前1,2,4,5,7,8-六氧杂-3,6,9-三亚环己基环壬烷的制备方法中多使用低温条件与浓酸,反应条件控制难度与危险程度偏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制备1,2,4,5,7,8-六氧杂-3,6,9-三亚环己基环壬烷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制备该类化合物多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使用高浓度强酸,且反应时间较长,如Rode A B,Chung K,Kim Y W,et al.Synthesis and Cetane-ImprovingPerformance of 1,2,4,5-Tetraoxane and 1,2,4,5,7,8-Hexaoxonane Derivatives[J].Energy Fuels,2010,24(3):1636-1639所报导。或Yang S.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of Precursors of Macrocyclolactones[J].Tobacco ScienceTechnology,2004,39(7):40-42所报导。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环内酯前体1,2,4,5,7,8-六氧杂-3,6,9-三亚环己基环壬烷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无需强酸强碱环境,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体介绍如下。
一种大环内酯前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环己酮与过氧化氢混合,加入铁盐催化剂,在20-45℃的温度下反应1-6h,反应结束后依次萃取浓缩、分离纯化得到主产物1,1’-二氢过氧化二环己基过氧化物;
(2)在20-45℃的温度下,将步骤(1)得到的主产物1,1’-二氢过氧化二环己基过氧化物与环己酮在有机酸催化剂作用下反应1~3h,反应结束后,分离纯化得到大环内酯前体1,2,4,5,7,8-六氧杂-3,6,9-三亚环己基环壬烷。
本发明中,步骤(1)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10-35wt%,环己酮与过氧化氢的摩尔比是1:1-1:5。
本发明中,步骤(1)中,萃取溶剂为二氯甲烷或乙酸乙酯。
本发明中,步骤(1)中,铁盐催化剂选自硫酸铁、硫酸铁铵或硝酸铁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1)中,以环己酮、过氧化氢和铁盐催化剂的总摩尔数为基准,铁盐催化剂的摩尔百分数为1-15%。优选的,其摩尔百分数为4.5%~10%。
本发明中,步骤(2)中,有机酸选自乙酸,甲酸或对甲苯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2)中,主产物与环己酮的摩尔比为1:0.9~0.9:1。
本发明中,步骤(2)中,以主产物、环己酮和有机酸催化剂的总摩尔数为基准,有机酸催化剂的摩尔百分数为2-20%。优选的,有机酸催化剂的摩尔百分数为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11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