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959737.4 | 申请日: | 2018-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3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 发明(设计)人: | 雷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菱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H7/12 | 分类号: | H02H7/12;H02H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张美娟 |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隔离输出模块 隔离输入模块 缓冲单元 上电 故障检测电路 整流滤波模块 二极管单元 光电耦合器 电阻单元 降压模块 发光二极管 光敏三极管 电容单元 防止设备 接收模块 电容 并联 响应 | ||
1.一种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性降压模块、整流滤波模块、隔离输入模块、隔离输出模块和MCU接收模块,
所述线性降压模块包括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电阻单元R3的一端以及电阻单元R4的一端分别与上电缓冲单元的两端相连;
所述整流滤波模块包括二极管单元D6、二极管单元D5、电阻R5和电容单元C2,二极管单元D6包括两个串联相连的二极管D61和二极管D62,二极管单元D5包括两个串联相连的二极管D51和二极管D52,电阻单元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1和二极管D62的公共端相连,电阻单元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1和二极管D52的公共端相连,电阻R5和电容单元C2并联后的一端与二极管单元D6的阴极以及二极管单元D5的阴极均相连,电阻R5和电容单元C2并联后的另一端与二极管单元D6的阳极以及二极管单元D5的阳极均相连;
所述隔离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6和电阻R7,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单元D6的阴极相连;隔离输入模块和隔离输出模块之间设有光电耦合器PC1,光电耦合器PC1包括发光二极管D3和光敏三极管Q1,电阻R6与发光二极管D3并联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单元D5的阳极相连;
所述隔离输出模块包括并联相连的电阻R8和电容C3,电阻R8和电容C3并联后的一端分别与光敏三极管Q1的发射极以及MCU接收模块的通用输入口相连,电阻R8和电容C3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光敏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VCC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均分别由若干电阻串联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均分别由若干电阻混连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压管DZ1,稳压管DZ1的阳极与二极管单元D5的阳极相连,稳压管DZ1的阴极与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单元C2由若干电容并联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缓冲单元包括并联相连的电阻R1和电子开关K1,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和电子开关K1并联后的A1端和A2端相连。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上电缓冲单元上电完成并正常运行时,A1端和A2端短接,A1端和A2端同电位,通过线性降压模块、整流滤波模块、隔离输入模块和隔离输出模块使得无法达到发光二极管D3的导通阈值电压,发光二极管D3不导通,光敏三极管Q1输出低电平;
当上电缓冲单元出现故障时,电阻R1置于主回路,设此时母线电流有效值为Idc,则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VR=Idc*R1,为保证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D3可靠导通,需要保证原边电流IF大于1mA,则可以计算出VR的最小动作电压,其关系式有:VR=VD3+VD5+VD6+(R3+R4+R7)*IF,其中IF选取1mA;
由于电阻R5和电阻R6的阻值大,为便于计算可忽略其电流分量,在关系式中VD3,VD5,VD6可通过器件规格书得到其导通压降;
通过选取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7的值,并结合电阻R1的值,即可求得VR最小导通电压;VR为最小导通电压时,流通上电缓冲电阻R1的电流小于1A,符合电阻的功率降额;隔离输出的报警信号由光敏三极管Q1输出高电平,有效防止较大电流通过R1,从而保护伺服驱动器和变频器的安全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菱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菱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5973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