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959737.4 | 申请日: | 2018-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3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 发明(设计)人: | 雷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菱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H7/12 | 分类号: | H02H7/12;H02H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张美娟 |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隔离输出模块 隔离输入模块 缓冲单元 上电 故障检测电路 整流滤波模块 二极管单元 光电耦合器 电阻单元 降压模块 发光二极管 光敏三极管 电容单元 防止设备 接收模块 电容 并联 响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包括线性降压模块、整流滤波模块、隔离输入模块、隔离输出模块和MCU接收模块,线性降压模块包括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整流滤波模块包括二极管单元D6、二极管单元D5、电阻R5和电容单元C2;隔离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6和电阻R7;隔离输入模块和隔离输出模块之间设有光电耦合器PC1,光电耦合器PC1包括发光二极管D3和光敏三极管Q1;隔离输出模块包括并联相连的电阻R8和电容C3。本发明可靠性高,反应快速,在上电缓冲单元故障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响应,从而防止设备造成进一步的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伺服驱动器及变频器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及方法。
背景技术
交-直-交电压型的伺服驱动器及变频器的内部主回路电气原理图如图1所示,包括整流单元、上电缓冲单元、直流滤波储能单元、制动泻放单元、逆变输出单元和相电流检测单元;上电缓冲单元包含上电缓冲电阻R1以及电子受控开关K1。在输入电源上电瞬间,直流滤波储能单元初始状态相当于短路,上电缓冲电阻使电容C1两端的电压缓慢上升,当直流母线电压达到某阈值,受控电子开关闭合,将上电缓冲电阻R1旁路,完成上电。
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CN201210312337公开了一种上电缓冲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的专利中,上电缓冲单元均未增加单元故障检测,存在重大技术缺陷与风险:在电子受控开关失效,或控制信号因某种因素没有发送到电子开关的控制端时,功率电阻或功率型PTC置于主回路中,在后级负载工作时,功率电阻或PTC必然产生很大的热量,长时间工作时必然出现重大安全隐患,给生产及设备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上电缓冲单元的故障检测电路,包括线性降压模块、整流滤波模块、隔离输入模块、隔离输出模块和MCU接收模块,
所述线性降压模块包括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电阻单元R3的一端以及电阻单元R4的一端分别与上电缓冲单元的两端相连;
所述整流滤波模块包括二极管单元D6、二极管单元D5、电阻R5和电容单元C2,二极管单元D6包括两个串联相连的二极管D61和二极管D62,二极管单元D5包括两个串联相连的二极管D51和二极管D52,电阻单元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1和二极管D62的公共端相连,电阻单元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1和二极管D52的公共端相连,电阻R5和电容单元C2并联后的一端与二极管单元D6的阴极以及二极管单元D5的阴极均相连,电阻R5和电容单元C2并联后的另一端与二极管单元D6的阳极以及二极管单元D5的阳极均相连;
所述隔离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6和电阻R7,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单元D6的阴极相连;隔离输入模块和隔离输出模块之间设有光电耦合器PC1,光电耦合器PC1包括发光二极管D3和光敏三极管Q1,电阻R6与发光二极管D3并联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单元D5的阳极相连;
所述隔离输出模块包括并联相连的电阻R8和电容C3,电阻R8和电容C3并联后的一端分别与光敏三极管Q1的发射极以及MCU接收模块的通用输入口相连,电阻R8和电容C3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光敏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VCC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均分别由若干电阻串联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电阻单元R3和电阻单元R4均分别由若干电阻混连形成。
进一步的,还包括稳压管DZ1,稳压管DZ1的阳极与二极管单元D5的阳极相连,稳压管DZ1的阴极与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单元C2由若干电容并联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菱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菱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597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