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及基于其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54207.0 | 申请日: | 201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6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生军;戚文博;薛其才;殷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B01J31/18;C07D209/8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77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体 催化剂 有机配体 交叉偶联反应 第二配体 第一配体 合成 产物选择性 产物转化率 原料转化率 催化活性 反应成本 反应条件 合成过程 人员健康 有机合成 有机组合 底物 铜源 伤害 拓展 | ||
1.一种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包括铜源和混合有机配体,混合有机配体包括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第一配体为O-O型配体,第二配体为N-N型配体和N-O型配体中的一种或两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源为金属铜或铜盐,铜盐为CuI、CuBr、CuCl、CuSCN、Cu2O、CuO、Cu(CH3COO)2、CuBr2、CuCl2、CuSO4、CuCO3、Cu2SO3、Cu2(OH)2CO3、Cu(NO3)2、Cu2P2O7或Cu3(PO4)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O-O型配体为二醇类配体、β-二酮类双齿配体、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和冠醚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二醇类配体为乙二醇、丙二醇或丁二醇;β-二酮类双齿配体为2,2,6,6-四甲基-3,5-二酮、2-丙酰基环己酮或2-乙氧甲酰基环己酮;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为2-氧代环己基甲酸乙酯;冠醚类双齿配体为18-冠-6、15-冠-5或二环已烷并-18-冠-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N-N型配体为乙二胺类双齿配体和2,2-联吡啶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N-O型配体为氨基酸配体、8-羟基喹啉、β-羰基亚胺和1,3-二(2-吡啶基)丙烷-1,3-二酮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乙二胺类双齿配体为乙二胺、N1,N2-二甲基乙二胺、N1,N2-二甲基1,2-环己二胺、1,2-环己二胺、N-甲基乙二胺或N-正丁基乙二胺;2,2-联吡啶类双齿配体为2,2'-联吡啶或1,10-邻菲咯啉;氨基酸配体为L-脯氨酸、N-甲基甘氨酸或N,N-二甲基甘氨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混合有机配体总的摩尔量为铜源用量的10~2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之间的摩尔比为0.1~10。
9.基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氩气保护下,向容器中加入芳胺、卤代烃、铜源、碳酸钾、混合有机配体和DMF,氩气保护下加热至150℃-180℃进行回流反应1-6h;
步骤2,反应完毕后,过滤,所得固体用DMF洗涤;然后,搅拌下向所得DMF洗涤液中滴加水,有灰白色固体析出;过滤灰白色固体,洗涤、干燥;
步骤3,将上述灰白色固体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洗脱剂为石油醚,收集洗脱液浓缩干燥后得到浅白色固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铜源用量为卤代烃或芳胺物质的量的0.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5420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