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炉渣热闷方法及高炉渣制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37861.0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7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宋进;蒋屹;刘军;何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1B3/08;C04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齐云 |
地址: | 64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渣 干渣 热闷 制砂 高炉 液态高炉渣 出渣口 次水 放入 渣面 控制冷却过程 冶金技术领域 打水冷却 高炉干渣 冷却过程 液态渣层 次循环 碎石 铺设 覆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炉渣热闷方法及高炉渣制砂方法,涉及冶金技术领域。该高炉渣热闷方法包括:在干渣池中铺设高炉干渣碎石;将第一高炉中的液态高炉渣经出渣口放入干渣池中,待液态渣层自然冷却后,对渣面进行第一次水冷降温,喷水完毕后再自然冷却;将第二高炉中的液态高炉渣经出渣口放入干渣池覆盖在第一高炉产出的高炉渣上,自然冷却后对渣面进行第二次水冷降温,然后再进行7‑9次循环冷却过程。该高炉渣制砂方法包括上述高炉渣热闷方法,在高炉渣制砂过程中通过控制冷却过程的具体操作,尤其是自然冷却和打水冷却的时间使最终得到的干渣产品,满足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高炉渣热闷方法及高炉渣制砂方法。
背景技术
砂是混凝土组成的主要材料,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以及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用砂量显著增加。目前,机制砂多为石灰石尾矿破碎而成,在各种混凝土企业也应用较为普遍。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采用高炉渣经水冷却后进行凝固,然后倒出后自然冷却得到粒径尺寸较大的渣料,但是渣料的活性和质地均不能符合国标要求,不能作为制砂的原料,或者制砂的产品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渣热闷方法,旨在提升干渣的品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渣制砂方法,其对高炉渣的冷却过程中能够使干渣的压碎指标和玻璃体含量均满足要求,且产品的稳定度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炉渣热闷方法,用于产生高炉渣的装置包括第一高炉和第二高炉,包括如下步骤:
在干渣池中铺设高炉干渣碎石,铺设厚度为0.45-0.55m;
将第一高炉中的液态高炉渣经出渣口放入干渣池中,在干渣碎石表面形成液态渣层;
待液态渣层自然冷却12-17min后,对渣面进行第一次水冷降温,喷水完毕后再自然冷却35-45min;
将第二高炉中的液态高炉渣经出渣口放入干渣池覆盖在第一高炉产出的高炉渣上,自然冷却12-17min后,对渣面进行第二次水冷降温,然后再进行7-9次循环冷却过程,其中,每次循环冷却过程包括自然冷却8-12min,然后喷水18-22min;
在干渣池中向出渣口方向进行破碎,再自然冷却50-70min,然后喷水冷却25-35min。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高炉渣制砂方法,包括上述高炉渣热闷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炉渣热闷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其通过先在干渣池中铺设厚度为0.45-0.55m的高炉干渣碎石,然后将第一高炉中的液态高炉渣放入干渣池中,经过自然冷却和第一次水冷降温后再自然冷却35-45min使渣料表面的水分蒸干;将第二高炉中的液态高炉渣放入干渣池中,依次经过自然冷却、第二次水冷降温和7-9次循环冷却过程,其中,每次循环冷却过程包括自然冷却8-12min和喷水18-22min;最后还需要将渣料向出渣口方向进行破碎,再自然冷却50-70min和喷水冷却25-35min。经过以上过程,尤其是自然冷却和喷水的交替,喷水时间的调控等,是最终得到的干渣的压碎指标和玻璃体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且干渣的品质比较稳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炉渣制砂方法,包括上述高炉渣热闷方法,能够在高炉渣制砂过程中通过控制冷却过程的具体操作,尤其是自然冷却和打水冷却的时间使最终得到的干渣产品,品质稳定且满足国标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7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