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车祸爬山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35135.5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0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永生 |
主分类号: | B62D55/075 | 分类号: | B62D55/075;B62D55/08;B62D55/104;B60T1/14;B60R19/04;B60R19/18;B60R19/38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厉洋洋 |
地址: | 061399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撞 汽车本体 爬山 车祸 摆动式 缓冲门 尼龙带 底盘 缓冲 汽车 均和 可拆卸连接 门体安装孔 防爆油箱 履带组件 刹车装置 转移组件 安装孔 两侧面 门设置 沙发式 下表面 安全 气囊 铰接 均布 内壁 内层 外壁 爬行 山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车祸爬山汽车,包括:两个爬山履带组件固定连接在摆动式底盘的上;汽车本体的和摆动式底盘的固定连接;防撞安全盾套设固定在汽车本体的外侧,防撞安全盾前后两侧面开设有门体安装孔,外层防撞门和内层缓冲门均铰接在门体安装孔上,外层防撞门设置在内层缓冲门的外侧;外层防撞门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撞击转移组件;所有缓冲尼龙带一端均和汽车本外壁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均和防撞安全盾的内壁固定连接,多根缓冲尼龙带均布在汽车本体的外表面上;防爆油箱设置在汽车本体的内部;触地刹车装置固定连接在汽车本体的下表面上;沙发式气囊固定连接在汽车本体的前端;通过本发明,实现汽车在山地的爬行,极大地提高防撞抗车祸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车祸爬山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目前汽车车体结构较为简单、材质为较轻量化的材质,而普遍外壳不太结实,不具有较强的抗车祸性能,在发生车祸不能够抵抗强大的冲击力,以致于对车体及车内人员造成伤害;普通的车辆在山地上或是爬坡时,不具有较强的爬坡功能,而且行驶在较为坎坷的路上较为费力,另外,车门与车框的密封性较差,防水效果不好,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漏水现象;此外,汽车在行进过程中刹车装置的制动效果较差,在汽车行驶前方突遇行走人员时,硬性撞击导致被撞人员承受伤害的程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车祸爬山汽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抗车祸爬山汽车,包括:汽车本体、摆动式底盘、两个爬山履带组件、防撞安全盾、多根缓冲尼龙带、外层防撞门、内层缓冲门、防爆油箱、触地刹车装置和沙发式气囊;两个爬山履带组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摆动式底盘的左右两侧;汽车本体的下表面和摆动式底盘的上端固定连接;防撞安全盾套设在汽车本体的外侧并与汽车本体固定连接,防撞安全盾位于汽车本体行驶方向的前后两侧面开设有门体安装孔,外层防撞门和内层缓冲门均铰接在门体安装孔的一个竖直边缘上,外层防撞门设置在内层缓冲门的外侧;外层防撞门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撞击转移组件;所有缓冲尼龙带的一端均和汽车本外壁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均和防撞安全盾的内壁固定连接,多根缓冲尼龙带均匀的分布在汽车本体的外表面上;防爆油箱设置在汽车本体的内部;触地刹车装置固定连接在汽车本体的下表面上;沙发式气囊固定连接在汽车本体位于其前进方向的前端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摆动式底盘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爬山履带组件,实现了汽车本体在山地上爬行,同时随着摆动式底盘沿着弯曲山道的爬行,可实现汽车本体相对底面的转向以及沿着弯曲山道行走;通过将汽车本体的下表面和摆动式底盘的上端固定连接,实现了对汽车本体的有效支撑作用;通过在汽车本体的外侧套设并固定连接有防撞安全盾,显著提高了汽车本体的承受撞击的能力,增强了汽车本体的抗车祸性能,同时减少了汽车在撞击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损害;通过在防撞安全盾上设置外层防护门和内层缓冲门,有效的减少了前端和尾部撞击部位的受损情况的发生,在高速撞击的情况下保证了车头和车尾的损害程度较低,同时,内层缓冲门起到了缓冲吸收撞击力的作用,减少了对汽车本体内部器件的损坏的程度;通过在外层防撞门上设置多个撞击转移组件,实现了将正面的撞击力进行方向的转移,减少了正面冲击造成的汽车本体的损坏;通过设置缓冲尼龙带,减少了外界冲击力传导到汽车本体上对汽车本体产生的损坏;通过在汽车本体内部设置防爆油箱,减少了油箱着火爆炸的情况的发生;通过在汽车本体的下表面上固定有触地刹车装置,实现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辅助刹车,其刹车力度更大,效果更好;通过在汽车本体的前端固定有沙发式气囊,减少了对位于车辆行驶前端的人和物的撞击,减少了硬性撞击导致的对被撞人员的身体伤害。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永生,未经李永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51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