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弱凝、易溶性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22261.7 | 申请日: | 2018-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6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A23C9/156;A23L2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识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75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易溶性 亚洲 蜈蚣 多糖 提取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弱凝、易溶性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其制备方法是将亚洲蜈蚣藻藻体剪碎后用纤维素酶溶液浸泡处理;然后添加清水加热提取2‑4h,提取温度控制在40‑55℃;提取结束后,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旋转蒸发浓缩后用95%的乙醇对滤液进行沉淀,收集絮状沉淀进行干燥、粉碎后获得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本发明采用纤维素酶代替KOH对蜈蚣藻进行破壁处理,且提取温度低,本工艺不仅可大大降低中和KOH的用水量,而且可以有效保护蜈蚣藻多糖中丰富的氨基酸和核苷成分。本发明提取的亚洲蜈蚣藻多糖具有弱凝、常温易溶解等优良特性,富含多种藻氨酸蜈蚣藻胶,因此可添加于液态奶制品中开发具有功能性的风味奶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弱凝、易溶性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蜈蚣藻(Grateloupia asiatica)是具有重要经济利用价值的红藻,在我国东南海域较为常见,生长在低潮线,资源丰富,在我国的青岛、大连等沿海地区也多有分布,目前专利申请人已实现亚洲蜈蚣藻的规模化人工养殖。
蜈蚣藻含有丰富的胶体。纪明侯编著的《海藻化学》一书中记载,在红藻蜈蚣藻科的若干种中,既有琼胶的已知组分,还含有卡拉胶的组分,Усов等称其为琼胶-卡拉胶中间多糖(agar-carrageenan intermediate polysaccharides),其性质也介于琼胶和卡拉胶之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海藻多糖。目前,红藻藻胶的提取工艺通常为:藻体清洗破碎,加KOH(4-10%)浸泡1-3h左右,冲洗藻体直至中性;然后加水85-100℃提取,过滤除渣、0.1-0.2mmol KCl盐析,然后乙醇清洗、干燥粉碎等步骤。如采用该工艺来提取蜈蚣藻胶,高浓度的KOH浸泡以及长时间高温水提会很大程度上破坏蜈蚣藻中丰富的氨基酸和核苷成分,从而大大降低蜈蚣藻多糖的生物活性。
在液态风味奶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常常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具有增稠、胶凝或稳定作用的食品胶,对液态奶的组织结构、口感风味、物理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液态风味奶制品中应用较多的稳定剂是以结冷胶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制剂,而结冷胶常温下不能溶解,溶解需热至70-75℃,且温度低于40-45℃会形成凝胶,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弱凝、易溶性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及其应用,即一种富含多种藻氨酸和核苷成分的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并依据其弱凝、常温易溶解的流变特性用于开发液态风味奶制品,从而实现亚洲蜈蚣藻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其制备方法如下:
将亚洲蜈蚣藻藻体剪碎后用纤维素酶溶液浸泡处理;然后添加清水加热提取2-4h,提取温度控制在40-55℃;提取结束后,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旋转蒸发浓缩后用95%的乙醇对滤液进行沉淀,收集絮状沉淀进行干燥、粉碎后获得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
所述的酶溶液为纤维素酶溶液,其用量为1-3万U/g干蜈蚣藻;
所述的95%的乙醇与滤液的体积比为3~5:1;
本发明的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用作食品稳定剂来使用;
本发明所提取的亚洲蜈蚣藻多糖提取物可用于奶制品中;
所述的奶制品,优选为液态风味奶。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纤维素酶代替KOH对蜈蚣藻进行破壁处理,且提取温度低,本工艺不仅可大大降低中和KOH的用水量,而且可以有效保护蜈蚣藻多糖中丰富的氨基酸和核苷成分;
2、本发明提取的亚洲蜈蚣藻多糖(胶)具有弱凝、常温易溶解等优良特性,富含多种藻氨酸蜈蚣藻胶,因此可添加于液态奶制品中开发具有功能性的风味奶制品。
附图说明
图1:不同浓度亚洲蜈蚣藻的溶解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22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