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82938.9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7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姜英花;韩赟;谢春乾;刘华赛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6;C22C38/28;C22C38/22;C22C38/38;C22C33/04;C21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马苗苗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金化热镀锌 双相钢 制备 汽车零部件 重量百分比 成分体系 合理工艺 加工性能 微量元素 弯曲性 延伸率 合金 匹配 | ||
1.一种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
C:0.10%~0.15%,Si:0.2%~0.5%,Mn:2.0%~2.4%,Alt:0.02%~0.05%,Ti:0.015%~0.03%,Cr:0.4%~0.6%,Mo:0.1%~0.3%,P≤0.01%,S≤0.01%,N≤0.005%,余量为Fe和微量元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C:0.115%,Si:0.35%,Mn:2.3%,P:0.009%,S:0.002%,Alt:0.035%,Cr:0.5%,Mo:0.2%,Ti:0.025%,N:0.00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抗拉强度达到980MPa级。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钢水经过转炉冶炼后获得板坯;所述冶炼过程中,终点目标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C 0.10-0.15%,S≤0.01%,P≤0.01%;
将所述板坯进行加热,再经过粗轧、精轧获得热轧板,然后将所述热轧板进行层流冷却,冷却后卷取成热轧卷;所述板坯加热温度为1220~1280℃;终轧温度为870~920℃;所述卷取温度为650~690℃;
将所述热轧卷通过冷轧获得冷硬卷;
将所述冷硬卷经过连续退火处理获得带钢;
将所述带钢经平整后卷取得到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冶炼过程中,第一炉的终点目标温度为1650~1670℃;连浇的终点目标温度为1640~1660℃;采用Al-Fe脱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冶炼过程中,采用Al-Fe脱氧时,所述Al-Fe的加入量为4kg/t。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冶炼过程在出钢过程中,加入渣料,出钢下渣量≤80mm,出钢时间≥4分钟;所述冶炼在出钢过程中,采用Mn-Fe调Mn,Cr-Fe调Cr,Mo-Fe调Mo,Al-Fe调Al,Si-Fe调Si。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冶炼过程在出钢过程中,加入渣料时,出钢前期就开始随钢流加入渣料,出钢量达到1/5前加入所有渣料,每炉800kg小粒白灰和200kg萤石。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轧卷通过冷轧时,冷轧压下率为50%-60%。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合金化热镀锌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冷硬卷经过连续退火处理,包括:
将所述冷硬卷首先加热至220℃实现预热获得带钢,其加热速度8℃/s~12℃/s;
将所述经过预热的带钢进一步加热到780℃~820℃,其加热速度为1.5℃/s~4℃/s;
将所述经过进一步加热后的带钢在780℃~820℃温度范围内保温60s~100s;
将所述经过保温后的带钢冷却至720℃~760℃,冷却速度约为8℃/s~12℃/s;
将经过冷却至720℃~760℃的带钢经吹气快冷却至镀锌温度450℃~460℃,
实施镀锌后经过气刀吹刮冷却至420~430℃;
镀锌结束后加热到合金化温度480℃~530℃进行5~30s镀层合金化处理;
经过气刀到顶辊之间的前端空冷配合后端风冷最后冷却至250~300℃,冷却速度约为6℃/s~9℃/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293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