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除移动载具A柱盲区的行车图像系统及其图像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69285.0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8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力权;贾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18 | 分类号: | H04N7/18;H04N13/271;G06T7/55 |
代理公司: | 11205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志红;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图像 摄像装置 移动载具 处理器 盲区图像 图像系统 显示装置 时间点 遮蔽 耦接 拍摄 行车 图像处理 目标物 景物 配置 盲区 观看 | ||
发明提供一种消除移动载具A柱盲区的行车图像系统及其图像处理方法。行车图像系统配置于移动载具上,包括摄像装置、处理器与显示装置。摄像装置配置于移动载具上,用以拍摄被移动载具的A柱遮蔽的多个盲区图像,其中先后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所拍摄的盲区图像分别称为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且摄像装置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的拍摄角度相同。处理器耦接摄像装置并接收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处理器根据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来产生目标物的图像深度以进一步产生第三图像。显示装置耦接处理器,用以显示第三图像使驾驶员观看原本被A柱遮蔽的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车图像系统,特别是一种消除移动载具A柱盲区的行车图像系统及其图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由驾驶员驾驶的各种移动载具目前为日常生活中十分普及的交通工具,例如汽车。但在行驶汽车时,因为驾驶员容易被前挡风玻璃两侧的立柱(又称为A柱)遮挡视线而产生所谓的A柱盲区,使得驾驶员判断失误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虽然将A柱变窄或是镂空有助于改善驾驶员的视野,但A柱负责支撑汽车前部重量,需具备一定强度,因此这种改善方式仍有限制。部分的现有技术是利用反光镜来提供驾驶员盲区内的景物,但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眼睛获取信息能够最直观快速地对外界环境作出反映,而经过反射所提供的图像无法正确反映驾驶员的视线角度或是与外界物体的距离,增加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提升了危险性。
因此目前需要一种不降低汽车结构安全性能的汽车辅助视野系统,并且能够正确反映驾驶员视线角度以提高驾驶的安全与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除汽车A柱盲区的行车图像系统及其图像处理方法,可以提高行车的安全与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消除移动载具A柱盲区的行车图像系统配置于移动载具上。行车图像系统包括摄像装置、处理器与显示装置。摄像装置配置于移动载具上,用以拍摄被移动载具的A柱遮蔽的多个盲区图像,其中先后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所拍摄的盲区图像分别称为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且摄像装置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的拍摄角度相同。处理器耦接摄像装置并接收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处理器根据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来产生目标物的图像深度以进一步产生第三图像。显示装置耦接处理器,用以显示第三图像使驾驶员观看原本被A柱遮蔽的景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车图像系统中的处理器比较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以判断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中的目标物的相对移动信息,且根据相对移动信息获得图像深度。处理器根据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及图像深度产生第三图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车图像系统中的还包括存储装置。存储装置耦接处理器,用以存储图像深度查找表,其中,图像深度查找表纪录多个参考移动信息与对应的多个参考图像深度,其中,处理器根据相对移动信息从图像深度查找表获取图像深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车图像系统中的图像深度查找表还记录与这些参考移动信息对应的多个透视转换参数,其中,处理器根据对应的透视转换参数对第三图像进行透视转换处理以产生基于驾驶员视线方向的第三图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车图像系统中的处理器根据A柱所遮蔽的范围从第一时间点所拍摄的图像撷取出第一图像,从第二时间点所拍摄的图像撷取出第二图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车图像系统中的摄像装置的画面帧数大于等于120帧/秒。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消除移动载具A柱盲区的图像处理方法,适用于配置在移动载具上的行车图像系统,包括:由摄像装置拍摄被移动载具的A柱遮蔽的多个盲区图像,其中先后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所拍摄的盲区图像分别称为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且摄像装置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的拍摄角度相同;根据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来产生目标物的图像深度以进一步产生第三图像;以及显示第三图像使驾驶员观看原本被A柱遮蔽的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92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