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磷脂酶D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43255.2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6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卢英华;熊维德;曾宪海;姚传义;沈亮;陈翠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16 | 分类号: | C12N9/16;C12N15/70;C12N1/21;C12R1/19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秦彦苏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组 大肠杆菌 生产 磷脂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磷脂酶D的方法,将磷脂酶D基因置于严谨型启动子控制下,在表达质粒中插入pSC101的par区域,同时使用大肠杆菌recA突变株保持质粒的遗传稳定,生长期富集含质粒的细胞培养至高密度,诱导期饱和诱导,同时降低温度和施加碱金属盐胁迫,缓解PLD对宿主的细胞毒性,抑制细胞裂解,延长PLD的合成时间,从而提高PLD的表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磷脂酶D的方法。
背景技术
磷脂酶D(EC 3.1.4.4,PLD),以磷脂为底物,作用于磷酸二酯键,根据受体的不同(水和醇),发生水解反应和转磷脂酰反应。其中,通过转磷脂酰反应,底物磷脂中可以引入各种各样的醇基,生成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磷脂,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制药行业。例如当底物为磷脂酰胆碱(PC),受体为丝氨酸、甘油和乙醇胺时,PLD分别转化PC为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乙醇胺(PE)(and Iwasaki 2013)。其中,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PS作为脑健康营养补充剂,受到持续的关注,并相继被美国FDA、日本HBM和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所认证。相较于提取自牛脑和植物的PS,以大豆PC为底物通过PLD生物酶法制备的PS,避免了食品安全和植物源含量低的问题(Moré et al.2014)。进一步,一些新的结构和功能磷脂,通过PLD转磷脂酰反应被合成出来,例如,磷脂酰鲨肝醇(Arranz-Martínez et al.2017)、磷脂酰葡萄糖(Song et al.2012)、心磷脂类似物(Muller et al.2012)、磷脂酰酪醇(Yamamoto et al.2011;Casado et al.2013)、磷脂酰萜烯(Yamamoto et al.2008a;Yamamoto et al.2008b;Gliszczyńska et al.2016)和磷脂酰丝氨醇(Dippe et al.2008),他们中一些具有抗癌和抗氧化活性。
工业应用和实验室研究中,用于转磷脂酰反应的PLD主要来自植物(黄瓜、卷心菜和花生)和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相较其它来源,它们显示出较高的转磷脂酰反应活性,而且来源易得。Dippe等(Dippe et al.2008)比较了PLDcab(来源卷心菜)和PLDstr(来源Streptomyces sp.)催化合成不同极性头磷脂的收率和纯度;在所有的反应中,相较PLDcab,PLDstr显示出明显更高的转磷脂酰反应活性。
受限于磷脂酶D来源不足和价格高(链霉菌属PLD,≥150units/mg,6516.9¥/1000U,Sigma),其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受到制约。目前PLD的最高产量由日本学者Ogino等(Ogino et al.2004)在2004年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重组变铅链霉菌分泌表达获得,达5.5×104U·L-1(118mg·L-1);国内,2013年,张莹(张莹2013)借鉴相似的技术,在重组变铅链霉菌获得相当的表达量(58U/mL);最近5年,国内其他研究者选育优良菌株和优化培养基,PLD的产量在103U·L-1左右。而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表达系统,重组PLD表现出严重的细胞毒性,引起质粒不稳定、细胞裂解、合成时间短和酶泄露的问题,难以实现高密度发酵表达(Iwasaki et al.1995;Mishima et al.1997;Zambonelli et al.2003)。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32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