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836892.7 | 申请日: | 2018-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6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黄金维;罗四通;蒋琼;毛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宏远集团药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6/74 | 分类号: | A61K36/74;A61K9/16;A61K47/69;A61P11/10;A61P11/14;A61K31/137;A61K31/194 |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16 | 代理人: | 钟小敏 |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儿 化痰止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包括桔梗流浸膏10ml、桑白皮流浸膏15ml、吐根酊60ml、盐酸麻黄碱包合物0.375g、枸橼酸0.208g、枸缘酸钠2.08g以及适量的糖粉,其中,所述盐酸麻黄碱包合物以高取代度和低取代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为主体,盐酸麻黄碱为客体采用现有包合技术制备而成。本发明采用高低两种取代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包合主体包合盐酸麻黄碱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率最高可达94.35%,解决了盐酸麻黄碱在储藏过程中标示含量下降的技术问题,制备的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提高,显著提升了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的用药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化痰止咳颗粒为国家药品标准收录药品,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碱、桑白皮流浸膏、桔梗流浸膏、吐根酊、枸橼酸和枸缘酸钠等,具有镇咳祛痰功效,临床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所致的咳嗽、咯痰等。2005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规定了每袋小儿化止咳颗粒(5g/袋)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应为1.688mg~2.062mg,虽然盐酸麻黄碱自身对光、热、湿稳定,但是目前的生产实践证明因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处方中成分复杂,盐酸麻黄碱会缓慢降解,按105%含量投料生产的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在规定条件下储藏18个月后会下降到约90%。因此,为了提高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用药的标准和质量,如何解决盐酸麻黄碱的缓慢降解现象,提高其稳定性是第一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已出现了采取类似环糊精的高分子化合物将盐酸麻黄碱包裹形成包合物以提高其在处方中的稳定性的发明,如在中国专利CN101185761A中,发明人采用β-环糊精包合盐酸麻黄碱,经包合后,稳定性显著提升。可以说,在申请日前,以β-环糊精包合盐酸麻黄碱形成包合物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共同缺陷:①现有包合工艺在包合过程中,容易产生细小的沉淀,盐酸麻黄碱损失严重;②包合率较低,普遍包合率在82.5~92.5%;③耐光、热、湿能力还有待提升空间。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特质的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及其制备工艺:
-其处方中盐酸麻黄碱能够以稳定的形态存在;
-包合过程中盐酸麻黄碱损失少;
-包合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采用特定性质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盐酸麻黄碱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率可达到95%以上,且包合过程中盐酸麻黄碱损失少,提高了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用药质量和标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包括桔梗流浸膏10ml、桑白皮流浸膏15ml、吐根酊60ml、盐酸麻黄碱包合物0.375g、枸橼酸0.208g、枸缘酸钠2.08g以及适量的糖粉,其中,所述盐酸麻黄碱包合物以高取代度和低取代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为包合主体,盐酸麻黄碱为客体采用现有包合技术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包合主体由取代度为6.4和9.2的羟丙基-β环糊精组成,且其中具有取代度为9.2的羟丙基-β环糊精占比为5~8wt%。
优选地,其中具有取代度为9.2的羟丙基-β环糊精占比为6.5wt%。
优选地,所述包合客体与包合主体的质量比为1:(20~35)。
优选地,所述盐酸麻黄碱包合物由以下步骤制得:
S1、取盐酸麻黄碱用纯化水溶解,制得盐酸麻黄碱水溶液;
S2、取包合主体加水溶解,获得羟丙基-β环糊精水溶液;
S3、取上述盐酸麻黄碱水溶液以递减的方式边研磨边缓慢滴加到所述羟丙基-β环糊精水溶液中,继续研磨6~10h,干燥,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宏远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宏远集团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68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