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34045.7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9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波;万年红;周兵;刘金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渣 高效澄清池 污水深度处理 污水处理厂 絮凝反应区 加泥 泵房 二沉池污泥 原水进水管 回流系统 快速启动 剩余污泥 系统设置 依次连接 运行成本 澄清区 出水管 出水区 过渡区 混合区 进泥口 投加量 絮凝体 泥砂 推流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进水管、混合区、絮凝反应区、推流过渡区、澄清区、出水区及出水管,其主要技术方案是在现有高效澄清池泥渣内回流系统的基础上设置外加泥渣系统,并且所述的外加泥渣系统设置在絮凝反应区的上部,所述外加泥渣系统的进泥口与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泵房相连接,采用的是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泥砂分离后所得的细微砂,就地取材,以实现系统快速启动的目的,并且絮凝体密度高,具有处理效果高效、稳定的优点,同时又降低了PAM的投加量,使得运行成本减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泥渣回流的高效絮凝-澄清(沉淀)池在污水深度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形式包括普通高效澄清池、加砂高效澄清池和磁混凝高效澄清池等。其中加砂高效澄清池和磁混凝高效澄清池需要投加细砂和磁粉,并对浓缩泥渣进行分离以便于细砂和磁粉的循环利用,这两种高效澄清池虽可提高泥水分离效果,但运行成本较高,维护管理较复杂;而普通高效澄清池系统相对更简单,运行成本更低,因而应用较多。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现,普通高效澄清池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普通高效澄清池系统启动缓慢;
2、现有的普通高效澄清池经常发生浓缩区泥渣量少、无泥渣或泥渣意外流失的现象,导致回流无泥,这样就造成了絮凝区污泥浓度低,无矾花或矾花小,难沉淀,斜管上部积泥严重,处理效率不高,效果不稳定;
3、现有的普通高效澄清池必须投加较大量的PAM(高分子絮凝剂),使得运行成本增大,并且投加PAM量稍大时对后续转盘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等机械过滤设备还会造成堵塞,致使其反冲频繁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该澄清池是在普通高效澄清池浓缩泥渣内部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了外加泥渣系统,并且外加泥渣系统是采用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泥砂分离所得的细微砂,就地取材,具有系统启动快、絮凝体密度高,处理效果高效、稳定,降低PAM投加量,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进水管、混合区、絮凝反应区、推流过渡区、澄清区、出水区及出水管,还包括泥渣内回流系统和外加泥渣系统,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设置在澄清区的底部,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的进泥口与澄清区底部相连,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的出泥口与絮凝反应区相连,所述外加泥渣系统设置在絮凝反应区的上部,所述外加泥渣系统的进泥口与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泵房相连接,所述外加泥渣系统的出泥口与与絮凝反应区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加泥渣系统包括进泥管、高效泥砂旋流分离器、有机污泥溢流管和无机污泥排出管,所述进泥管的进泥口与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泵房相连接,所述进泥管的出泥口与高效泥砂旋流分离器的进泥口相连接,所述高效泥砂旋流分离器出泥口分别与有机污泥溢流管和无机污泥排出管相连接,所述有机污泥溢流管的出泥口与污水处理厂的生化系统或污泥处理系统相连接,所述无机污泥排出管的出泥口与絮凝反应区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混合区内设置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在所述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的一侧设置混凝剂投加管,在所述混合区的底部设置将污水通向絮凝反应区的连通管。
进一步地,在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置导流筒,在所述导流筒内设置第二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和絮凝剂投加管。
进一步地,所述澄清区分为上部的澄清出水区和下部的污泥浓缩区,在上部的澄清出水区布置斜管和出水槽,在下部的污泥浓缩区设置集泥斗和刮泥机。
进一步地,所述集泥斗的底部设置有泥渣排放管道,在所述泥渣排放管道上还设有泥渣排放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4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废水沉淀处理池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压载的净化装置